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技+能源”革命已开启,华为请回答

   2023-08-23 5e
76
核心提示:当前,双碳目标的要求,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人类对绿色生活的期待,这也让华为数字能源的未来有了无限可能。你真的认识华为吗?

当前,“双碳”目标的要求,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人类对绿色生活的期待,这也让华为数字能源的未来有了无限可能。

你真的认识华为吗?

作为优秀的民族企业,华为对国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但对于华为“到底在全世界做啥”,人们却往往不知如何说起。

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以通信设备起家,历经30余年的风雨,目前已经构建了一座包含芯片、手机、云服务等多项业务在内的巍峨大厦。

彼时,华为以前瞻性的眼光,投入到了信息化的浪潮中,在推动产业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以技术立身,瞄准“高精尖”,最终成为了数字技术的领军者。

“我们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如今,世界已经站在了“科技与能源”的崭新十字路口,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也正在能源领域贡献数字化价值,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1、当信息流遇上能源流

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能源变革的历史。

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启,从认识并利用火开始。从此之后,木柴等生物质便成为了人类的重要能源。人类用之取暖、做饭、照明,逐渐摆脱了寒冷、饥饿、黑暗的困扰。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另一个分水岭。

工业革命之前,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交通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高昂,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受到很大的制约。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取代了人力和畜力,规模化生产取代了分散式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均得以大大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革命的发生,根源在于能源结构的变化。彼时,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取代了生物质,成为了人类的主要能源。除了用于取暖、做饭等日常生活,其更主要作为动力源被应用于工业领域,推动了汽车、飞机等一系列新事物的诞生,促进了交通、电力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事实证明,能源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其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和运行方式,也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大规模的应用,一方面推动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发生,地球表面温度上升,进而引发各种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

同时,作为一次性能源,煤炭、石油具有不可再生性,化石能源枯竭及替代性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所有问题交汇在一起的时候,一场能源革命的爆发也变得不可避免。人们试问,这场新的能源革命会有怎样的趋势?

对此,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侯金龙表示:“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是能源演进变革的四大关键路径,能源世界和数字世界将深度融合发展,能源产业进入数字能源新时代。”

数字技术源自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信息革命。彼时,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并逐渐渗透到了金融、交通、食品等多个行业,人类的生活方式也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今,面对这场汹涌而来的能源革命,数字技术又将以何种方式融入呢?产业期待回答。

2、华为的答案:赋能者

在沙特阿拉伯西部的塔布克,有一片濒临红海的广袤沙漠。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黄沙漫天。

中东不仅仅有大气的土豪、遍地的石油,事实上,广袤的沙漠、强烈的日照才是这一地区的真实写照。

如今,一座新的城市——红海新城正迅速崛起。

华为数字能源2023年度最新品牌形象片中,红海新城这一座崭新的城市抓人眼球,这座城与华为之间有怎样的故事?

这座城市最大的亮点,其实是它的未来电力供应,将100%由清洁能源提供——对于因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举世闻名的沙特而言,无异于一个创举。

此外,红海新城也将成为全球首个融合多能源互补系统的大型商业化公用设施项目和最大的离网储能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红海新城的离网储能项目项目采用的正是华为智能组串式储能解决方案。

该方案背后,华为首次基于在光伏、储能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深度积累,将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跨界融合,提出了储能系统“组串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的全新理念,并将其落地。这一方案能够实现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内更高放电、更优投资、极简运维、安全可靠的价值。

在中东地区完成新能源项目设计,挑战巨大。由于中东地区高温、高湿、高盐雾、沙漠全场景的严苛环境和100%光储供能,向产业界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

来自中国的华为给出了答案:采用智能组串式储能解决方案,推出了支持带板运输模式,并开展免除现场电池安装等工作,从而降低了现场施工与运维成本,节省了2个月的施工时间。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华为的数字技术在另一个应用场景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新能源汽车已经构成本土汽车产业的未来支柱,更是成为中国向全球市场出口的「新三样」之一。

作为新能源车的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截至今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

华为尽管不造车,但却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赋能者,这一角色也是通过强大的数字化能力来完成的。

你可能不知道,对于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问题,华为也给出了最优解——Drive ONE纯电驱增程平台。

Drive ONE纯电驱增程平台,是华为基于在ICT领域30多年电力电子的技术积累和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融合创新于电动汽车的电驱控制、电池安全及三电故障预测等领域打造而成,其目的在于帮助车企造好车,致力于加速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

以AITO问界M5为例,该车型纯电里程为150公里左右,而如果使用华为Drive ONE纯电驱增程平台,综合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百公里油耗3.2kWh/L左右。

这仅仅是华为数字能源“赋能者”角色的冰山一角。

华为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当中,从核心基建、工商业用户到家庭用户,华为服务的客户已经遍及全球和全行业。

而具体到华为的数字能源业务,已经涵盖智能光伏、智能储能系统、智能充电网络、智能电动、数据中心能源及关键供电等多个领域。将长期研发投入积累的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专注于融合创新,加速能源数字化,使能千行百业产业升级,这才是华为数字能源的终极愿景,也是最独特的价值。

 

 3、让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服务商,赋能光伏、储能、充电等多个能源行业,也与华为数字能源业务的愿景相一致:“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与能源数字化,推动能源革命,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华为还设想,通过加速清洁能源发电,建设绿色交通、绿色站点、绿色数据中心,从而最终实现零碳建筑、零碳园区、零碳城市;通过开放合作,致力于与全球志同道合者共同推动这场伟大的能源革命,助力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数据显示,城市碳排放的70%来自于建筑和园区。基于此,华为着力打造零碳家庭、零碳园区,并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最大力度降低碳排放。

针对大型园区,华为按照“循环利用、多能互补”模式重构园区的能源生产、使用与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增加风、光、储等新能源发电占比,通过能源管理云实现能源利用与碳排放全链路可视、可管、可调、可控等。2022年,华为以智慧零碳园区解决方案为主体,以国网江苏电力盐城微碳慧能科创产业园项目为实践案例获得了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冠军奖。

针对家庭用能场景,华为数字能源提出了“让家庭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从单一能源的消费者转变为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又是能源的生产者”的独特理念。通过打造绿色低碳、极致体验、智能互联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华为推出家庭24h绿电解决方案,开启了家庭用电新时代。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华为数字能源累计助力客户实现绿色发电6951亿度电,节约用电195亿度,减少二氧化碳3.4亿吨,相当于种植4.7亿棵树(根据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效植树估算)。

在助力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数字能源也逐渐成为华为业务的重要板块。

日前,华为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109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率达到15%。其中,数字能源业务实现营收242亿元,仅次于ICT基础设施业务和终端业务,成为公司重要的增量业务。

此前,侯金龙曾表示,数字能源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型产业,生态战略是华为数字能源的核心战略。华为数字能源坚持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持续创新,与客户、伙伴、产业组织等一起共生长、共发展,携手构建数字能源产业生态,推动社会从高碳走向低碳,并最终从低碳走向零碳。

无论是能源革命,还是科技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类。而这也正是能源流与数字流融合的最大基础。当前,“双碳”目标的要求,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人类对绿色生活的期待,这也让华为数字能源的未来有了无限可能。

华为数字能源全新品牌视频上线,敬请观看,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https://mp.weixin.qq.com/s/Xxl-XOoCR0EnBNtmAiTr8A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