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化敌为友”的能力,车圈无出其右。纵然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依然没有影响到众多车企争相采购比亚迪的电池。
奔驰是比亚迪最神秘的客户之一,如今公开宣布将装配刀片电池。日前,据媒体报道,梅赛德斯-奔驰CLA概念车在2023慕尼黑车展上首次亮相,量产车型将于2024年推出。奔驰官方称,该车在续航里程方面可以达到750公里,有望搭载来自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MMA平台将支持800伏超快充功能。
“电动车的浮动成本包括电池原材料、软件开发以及电力成本等,占总成本比例相当高,在可见将来仍会占较高比例,并且不易转嫁给消费者。”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Ola Kaellenius在慕尼黑车展上表示,奔驰将专注于如何处理固定成本及资源调拨,确保电动车的边际利润率与燃油车看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奔驰电动汽车一直搭载三元电池。而近年来,更具成本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越来越受到车企欢迎。作为磷酸铁锂电池翘楚的刀片电池,更是俘获诸多主流车企的芳心,奔驰自然也投来了倾许的目光。
早在2020年就有媒体报道,比亚迪将向奔驰母公司戴姆勒供应刀片电池。彼时,在比亚迪副总裁兼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的陪同下,弗迪电池“1号客户”高层参观了弗迪电池工厂刀片电池各生产工序,并对刀片电池针刺实验原理、Pack车间及装配段技术特性等作了深入了解。
实际上,比亚迪和戴姆勒的合作由来已久。2010年,双方签署协议成立了研发技术合资公司“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在中国、为中国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该合资公司推出了以“腾势”为品牌的全新新能源车型。
刀片电池助力铁锂腾飞
遥想当年,为了追赶和抗衡势头劲猛的宁德时代,“十年磨一剑”的比亚迪祭出了“锋刃冷锐”的刀片电池。
通过结构创新,刀片电池在成组时可以跳过模组,大幅提高体积利用率,最终达成在同样的空间内装入更多电芯的设计目标。与传统电池包相比,刀片电池的体积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经过创新后的刀片电池,其电池包体积能量密度可以与三元锂电池接近。
除了上述优势,刀片电池还有一个杀手锏。“安全才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直言,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更有能力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在刀片电池加持下,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大幅攀升。据国际机构SNE Research数据,在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排行榜中,比亚迪以70.4GWh与LG新能源并列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为47.7GWh,同比增长102.4%,超越LG新能源的44.1GWh装机量,位列全球市场装机量第二位。
刀片电池本质上属于磷酸铁锂电池。过去几年,在全球热销车型大规模应用的带动下,磷酸铁锂电池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在中国市场的装车量逐渐超越三元锂电池。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三元电池装车量为48.0GWh,占总装车量的31.5%;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为103.9GWh,占总装车量的68.3%。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已经是三元电池装机量的两倍有余。
特斯拉CEO马斯克声称,未来三分之二的特斯拉车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三分之一可能采用镍电池。据业内机构预测,到2025年,磷酸铁锂电池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将占据43%的份额;在储能领域,未来磷酸铁锂电池预计将占据85%的份额。
直追宁德时代的客户
对刀片电池感兴趣的车企远不止奔驰,事实上,自从三年前刀片电池“利刃出鞘”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众多车企都对其表现出极大兴趣。按比亚迪副总裁、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的说法是:“你能想到的所有汽车品牌,都在和我们探讨基于刀片电池技术的合作方案。”
今年5月,德国媒体报道,特斯拉将在其位于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生产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的Model Y后驱基础版。据悉,这款 Model Y电池容量达55千瓦时,WLTP 续航里程为440公里。这是特斯拉在欧洲市场推出的第一款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动汽车。此前,有报道称比亚迪获得了特斯拉10GWh的订单。
今年8月,媒体报道印度汽车制造商马恒达(Mahindra)将推出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电动汽车。除了马恒达外,印度的另一家汽车制造商马鲁提(Maruti)也将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
据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包括特斯拉、一汽集团、福特、PSA、奔驰、东风、丰田、长安、北汽、现代等品牌产品搭载刀片电池,均已经装车或已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比亚迪电池的“车企朋友圈”正如海水涨潮般汹涌扩大,客户广度直追宁德时代。
为满足客户需求,比亚迪也在快马加鞭推进产能建设。浙商证券研报称,比亚迪刀片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较高,2023年公司电池名义产能或达511GWh。到2025年,比亚迪的电池规划产能超过600GWh。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