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现货价格本轮下跌幅度超35% 多家锂企积极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作者 / 李正
来源 / 证券日报网
近日,碳酸锂现货价格持续走低。我的钢铁网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9月7日中间价报20.15万元/吨,较前一日下跌0.2万元/吨,近两周(8月25日-9月7日)已累计下滑8.41%,拉长时间线来看,电池级碳酸锂自2023年6月25日以31.5万元/吨开启本轮价格回调以来,已累计下滑36.03%。
《证券日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碳酸锂生产商藏格矿业,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的碳酸锂业务销售和产量正常,随着碳酸锂市场价格出现回落,公司也会相应调降产品售价,自从碳酸锂价格7月份持续回落以来,下游厂家基本不再选择囤货,随采随用为主。
东高科技首席行业研究员秦亮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碳酸锂价格近期持续下跌,主要由于下游弱需求进一步确认带来的悲观情绪加剧。目前来看,2023年碳酸锂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还在延续,未来价格大概率保持低迷状态。
供需因素共同推动锂价下滑
与电池级碳酸锂类似,工业级碳酸锂价格走势同样以下滑为主。数据显示,工业级碳酸锂9月7日中间价报19.3万元/吨,较前一日下跌0.25万元/吨,近两周累计下滑8.1%,自6月25日以30万元/吨开启本轮价格回调以来,已累计下滑35.67%。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碳酸锂现货价格重返下跌,说明空头情绪仍在释放,市场对后市信心不足。
“从供需两端来看,虽然随着价格下跌,锂盐厂生产积极性出现减弱,江西等地出现减产现象,但由于需求未有明显改善,且‘金九’采购旺季到来却未见大量采购情况,需求疲软现象较为明显,叠加碳酸锂总体供给依旧充足,下游观望情绪较浓。此外,在国际宏观经济前景不确定的背景下,碳酸锂产业格局的矛盾点也出现被市场情绪放大的情况,从而导致价格波动加剧。”叶银丹说。
秦亮对此表示赞同:“根据SMM数据,8月份我国碳酸锂月度需求量为58232.07吨,较上月减少2643吨,环比减少4.34%;月度出口量为707.72吨,较上月继续减少155.74吨。而8月份碳酸锂月度产量共计46701吨,较上月增加1387吨,同比增长56.16%,从数据来看,供求因素共同导致了近期碳酸锂价格的低迷。”
未来碳酸锂价格回调会否继续?叶银丹表示,虽然短期来看,产业链内部对短期碳酸锂需求恢复存在明显的观望态度,但是在经过第三季度持续回落后,不排除碳酸锂价格出现小幅阶段性反弹的可能。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未来锂盐供给端增加以及国内需求增速下降的预期较为明确,中长期锂价下滑预期依然强烈。2023年碳酸锂市场总体将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仍有持续走低空间。同时,钠离子电池、锰铁锂电池等新技术的出现和突破,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下游企业的碳酸锂用量,未来碳酸锂价格很可能进入新一轮持续下行通道。”叶银丹说。
锂企积极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受上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波动影响,A股市场有色金属锂板块(按申万行业分类)整体盈利情况并不理想。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板块内11家上市公司当中,仅有1家公司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同时,多家锂企对下半年碳酸锂销售情况持悲观态度。
例如碳酸锂生产商江特电机2023年中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9亿元,同比下降33.64%;归母净利润-5286.13万元,同比下降103.92%,主要原因系锂盐产品价格下降,毛利下降所致。
江特电机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即使碳酸锂价格近期持续回调,目前也并没有看到下游的采购订单有回暖迹象。
上述藏格矿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受下游公司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因素影响,2023年6月份碳酸锂价格涨到30万元/吨的时候,公司的碳酸锂销量还多一些,现在价格走低,大部分厂家都转而选择按需采购。
《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为应对碳酸锂价格波动,多家锂企正在积极推进碳酸锂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工作。
据上述藏格矿业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正在与旗下投资公司合作,建设一个新能源产业园,目前处于前期准备工作推进阶段,项目主要是为了往产业链一体化方向发展。
融捷股份2023年中报显示,公司与控股股东等关联方均在新能源锂电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布局,目前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且互为上下游。公司主营包括锂矿采选、锂盐生产及加工、锂电正极材料为主的锂电材料环节。
在叶银丹看来,碳酸锂生产商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建设,将有助于帮助企业攫取产业链上更多环节的利润,同时也有利于平抑原材料及下游产品价格波动对公司利润带来的冲击。从上半年碳酸锂行业业绩表现来看,产业链利润向下游转移的同时,行业内部利润也正在向“一体化”企业集中。具备原料自给能力的头部企业业绩稳定性更强,毛利率降幅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秦亮补充表示,布局碳酸锂产业链一体化的举措,是锂企面临不利环境下的应对措施,同时,一体化布局之外,锂企还应关注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拓展,战略布局新能源材料以及包括固态电池在内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抢占技术的制高点才能有更多话语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