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加强科技战略发展,充分发挥环境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作用

   2023-09-18 中国环境报
71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华社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华社在相关解读文章中,说明了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从经济学角度指出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更稳固了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更强调了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立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不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时候,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更稳固了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地位,有助于积极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一步与全球科技革命同步推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高科技对生产力的驱动作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为新时代全面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环境生产力也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强调了环境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概念,并将其总结为人通过新形式的生产和发展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修复了自然界,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理念。

将环境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一般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等观念的继承。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力相比,环境作为生产力具有了主体性的价值向度,在尊重生产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能够确保资源的持续供应与可持续管理,降低灾害风险及其导致的生产中断和损失,提高劳动者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品牌形象、社会认同度和资源吸纳力。维护健康的生态环境系统也有助于社会长期稳定和繁荣,提高生活质量,确保长期稳定的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生产力增长。

今天在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向追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关键节点时,与“新质生产力”同时提及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均能够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同时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能够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内涵。

从环境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过程蕴含了生态环境科技革命的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环境科技持续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强调“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2022年《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2023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开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当前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范式”是科学学的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描述的概念,指的是科学史上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基本概念、实验方法和科学发现的整体框架,能够定义科学实践过程中观测、实验和解释的标准方法,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一个范式通常被相应领域的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与现有范式不符的观察或发现。当这些现象增多并且不能被现有的范式所解释时,有可能导致范式转变和新的理论框架形成,引发科学革命。

科技战略发展能够使环境生产力更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

新时代新目标对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提出了新要求,从污染治理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的结构中增加了电力、能源、石油、材料、过程工程、冶金工程、工业管理等学科,也逐渐退隐了一些已经完成技术方案生命周期的学科,生态环境科技战略发展面临着范式调整转变的关键时期。

今天,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需要更精准迅捷,顺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过去解决单一要素污染问题为核心的发展范式到了变革的节点。生态环境科技将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目标要求下,引领统筹区域流域污染治理、能源革命、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改善、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相关基础学科以及社会相关产业,共同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范式。

同时,开展相应的技术预见,深入研究生态环境科技战略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相关技术的需求,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确定未来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的目标,使学科发展前景更明晰。推动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科技革命,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新质生产力能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表达了丰富的创新内涵,发出了鲜明的创新信号。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环境生产力,也要面向未来发展目标,在先进领域新兴领域积极谋划布局,瞄准前沿科技和潜在产业变革,积极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