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山东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精心绘就生态田园城市新图景

   2023-09-08 山东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
62
核心提示:建成一批和美乡村样板,新农村建设旧貌换新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百姓乐居乐业;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一

建成一批和美乡村样板,新农村建设旧貌换新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百姓乐居乐业;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一批生态有机产品走向全国......近年来,峡山区按照省、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强化工作措施、狠抓推进落实,争取、引入各类政策资金、工商资本9.5亿元,示范区内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田园城市图景跃然眼前。

党建引领,构建区街村一体推进机制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推动“五大振兴”一体谋划、一体建设、一体落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集体经济、基层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培训,累计举办各类培训200余期,参训人员3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能力素质。

制定任务清单,细化工作举措。结合示范区实际,编制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实行区领导包保联系示范片区制度,统筹协调乡村振兴5个工作专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健全协同体系,构建联动格局。区党工委、管委会每季度对街道进行现场观摩评比,将工作实绩与干部选拔使用“挂钩”,全面提升各级干部乡村振兴工作履职能力,形成了区、街道、社区、村四级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

示范带动,谱写强农富农新篇章

聚焦特色产业,实现人才集聚。以产业升级、生态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培育为重点,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入实施“1225”乡村振兴工程,打造“1+3+x”的发展体系。引进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集聚世界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等高层次人才710余人,建成6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和38个独立实验室,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研发实现突破,申报9项国际专利;绘制世界首个无缺口西瓜参考基因组,构建世界首个饱和西瓜突变体库,新开发优质西瓜品种4个;选育球形、蝶形爆裂玉米高代自交系120多个,可有效解决我国爆裂玉米60%依靠进口问题。?

坚持模式创新,打造田管样板区。创新推广“党建引领、社社联合、金融助力、多方共赢”的大田托管服务模式,实现产前生产要素提供、产中专业高效管理、产后对接市场需求的全链条托管服务。农民通过“流转保底收益+增值分红收益”,实现了土地单位收益的大幅增加。目前,全区土地已流转面积6853公顷。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光伏产业。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机制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总量77.36兆瓦的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探索了绿色低碳清洁发展新路径。

共建共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擦亮特色名片,打造生态会客厅。坚持龙头化引领、规模化培育、品牌化打造“三化”并重,全力打响“峡山有机”区域公用品牌,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2个,有机认证面积达到22.7万亩,有机农产品年产量达到2000万斤。全国首创姜秸秆深度加工处理技术,对姜秸秆进行统一回收、集中粉碎、综合利用,每年可处理姜秸秆300万吨,萃取姜精油3000吨,产值12亿元以上,姜秸秆萃取后的废渣加工成可降解新材料,每年产生生态效益10亿元以上。充分利用峡山湖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文旅”产业,在环湖周边打造沉浸式休闲农业园区,打造生态会客厅,助力生态田园城市建设。

补足短板弱项,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技术指导,从6个“双提升”上做文章,示范区内农村人居环境成效显著。村庄主干道硬化率、安全饮水覆盖率、村内路灯安装率、垃圾无害化处理均达到了100%,村庄网路线路配备齐全,通信、有线电视、互联网实现到区入户,村庄环卫保洁机制健全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推进示范建设,打造和美乡村样板。深挖村庄特色,立足红色文化和峡山水库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一批文化墙,使其成为传播文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其中,岞山街道荣获“2022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等荣誉称号。太保庄街道被评为山东省卫生乡镇、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乡镇(街道)等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