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氢能迎来10年“黄金发展期”

   2023-09-20 中国改革报
86
核心提示:左图: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编写的《国际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上图:9月17日,以能源安全绿色

左图: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编写的《国际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

上图:9月17日,以“能源安全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主办,其中“氢能绿色高质量发展”分论坛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承办。

9月17日,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氢能绿色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在北京召开,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编写的《国际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引领下,氢能正渐渐站上能源转型“C位”。《报告》显示,2022年是全球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元年”,全球氢能领域的直接投资达到2500亿美元。

据悉,历时近一年,《报告》编写团队详细梳理了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布局氢能的战略、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和典型项目,研究了各国氢能的产业定位、优势劣势以及发展经验。

氢能“黄金发展期”绿氢将“大显身手”

当前,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大力布局下,全球氢能市场规模正加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约有500个氢能项目,其中约120个在建绿氢项目。以绿氢为代表的“低碳制氢”取代传统能源制氢的速度正在加快。

《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底,全球新增电解水制氢装机量约0.9吉瓦,累计装机量约1.4吉瓦,为2021年的2.8倍。其中,中国和欧洲分别贡献了总装机量的约40%和30%。预计到2023年全球新增电解水制氢装机量和累计装机量将分别达到4.1吉瓦和5.5吉瓦,较2022年分别实现455%和393%的增幅。

目前,全球已公布的绿氢项目数量约680个,规划装机量累计超过460吉瓦,氢能作为支撑未来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的“绿色石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根据《报告》,在净零排放场景下,2030年全球电解水制氢装机量将达到720吉瓦。《报告》还显示,预计在10年内,电解水制氢综合成本将下降50%以上。

在国内,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也日渐完善,各省市因地制宜,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规划布局氢能产业。目前,我国各省市到2025年的氢能规划产值总额已接近万亿元,巨大市场潜力下的规模效应,将是我国氢能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报告》预计,未来10年将是我国氢能产业“黄金发展期”。

绿氢也是国内氢能发展的重点。截至2022年,全国已建成和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达410万吨/年,2022年全年电解水制氢项目约52个,其中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21个,占比约为40%。《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年均供应量将达4800万吨,其中电解水制氢供应量约为1100万吨/年,占比约为25%。可再生能源制氢新建投资规模将达到3750亿元,绿氢产能接近副产氢。

向多领域快速渗透应用多样化促进需求增长

随着产业技术快速发展,逐步明确氢的能源属性,氢能应用从化工原料向交通、建筑及能源领域快速渗透,未来氢能技术将有望在氢冶金、绿氢化工、氢储能等领域得到全面应用。随着应用的推广,氢能需求也将逐渐扩大,《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对氢的需求将超过1.5亿吨;到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较2022年将增长10倍。

在交通领域,燃料电池的应用已成为氢能应用推广的“先导领域”。《报告》显示,当前,燃料电池在能量效率、功率密度、低温启动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轮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浪潮正在迫近。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72000余辆,集中于欧盟、东亚和北美市场,氢能船舶和无人机等技术的研发试验工作也在快速推进。

在交通应用快速推广的带动下,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也不断席卷全球。根据《报告》,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建成加氢站1024座,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德国、美国和韩国,站内电解水制氢技术在欧洲加氢站得到广泛采用。根据各国发展战略预测,到2030年全球加氢站数量将超过4500座,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形成多元化、网络化的氢能基础设施体系。

与此同时,随着电解水制绿氢的发展与氢能多样化应用的融合,电力多元化应用“PowertoX”模式方兴未艾,成为促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PowertoX”是指将风能、水电或太阳能(5.990, -0.04, -0.66%)作为主要能源的可再生电力转换为其他能源载体或产品。根据目前拟在建项目,预计到2030年,电力多元化转换总装机将超过1100万千瓦。

在我国,随着2022年大批可再生能源制氢一体化项目的落地,绿氢化工取得快速发展,“PowertoX”模式的探索也取得较大进展。《报告》指出,从化工领域用氢企业产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22年合成氨产量约为6000万吨、合成甲醇产量约8100万吨,其氢气需求量分别达到约1059万吨、1012万吨,绿氢替代潜力巨大。

形成优势互补打造国际贸易“新亮点”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关键路径,氢能产业在各国能源变革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报告》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资源、环保等角度出发,都高度重视氢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加速氢能产业布局。《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有42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明确的氢能发展战略和规划,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例超过了80%。

《报告》认为,各国氢能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主要关注氢能产业推广,对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数量有明确规划,注重液氢相关设备和产品的输出;欧洲更关注氢能发展在碳减排等环境方面的效用,注重标准和技术体系建设;日本、韩国则主要关注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持力度大、补贴高,重点扶持燃料电池汽车销售,注重产业技术输出和氢能贸易;我国目前则集中进行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及产业示范,是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

据了解,在全球氢能产业布局中,各经济体依据自身资源、产业发展条件、需求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位,在产业链布局中,倾向于作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并与国际合作伙伴形成优势互补。

《报告》显示,在欧洲,欧盟积极探索与非洲,特别是北非地区,合作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可能性;推动欧盟东部和南部周边邻国发展绿氢产业,2024年实现制氢产能达到40吉瓦的目标并向欧盟出口;通过其主导的多边投资机构或开发银行,支持周边国家绿氢项目建设。而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西亚、北非以及澳大利亚,都在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向欧洲和日本等地出口。氢能产业链的跨区域合作,正在成为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新的亮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