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在广州召开

   2023-09-20 南方网
258
核心提示:9月19日-20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的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在广州举行。本届峰会致力于搭建汽车

9月19日-20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的“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在广州举行。本届峰会致力于搭建汽车领域落实“双碳”目标的高端沟通平台,推动产业交流、产融实践,也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内容涵盖汽车全产业链协同降碳、产业短期与中长期发展统筹、传统汽车转型、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氢能和储能产业化发展、智能网联及新能源产业投资等行业热点、焦点话题。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裕跃;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副处长夏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兴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夏青;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中方总经理高国林;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兼中国能源报总编辑谢戎彬等行业专家以及领导出席了本次峰会。

有数据表明,广州整车产销连续4年居全国城市之首,连续4年突破300万辆,2022年广州市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471.73亿元,全市拥有12家整车制造企业和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和贸易企业,具有完善的产业生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汽车第一城。

高裕跃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广州正加快速度向万亿级“智车之城”迈进,以自主创新打造智能汽车的“大脑、骨骼和四肢”为己任,致力于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广州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始终紧扣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转型趋势,引导汽车上游材料、零部件生产、整车装备等全链条企业以“双碳”为牵引,早谋划、早着手、早布局,全力推进产业低碳绿色发展,共同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峰会现场,谢戎彬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汽车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对于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中国汽车产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牢固树立系统观念,进一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中国汽车产业在迈向碳中和之路上,要全面推动技术变革、制造升级、质量提升,统筹全产业链协同降碳,发挥“领头羊”的产业引领作用;要当好绿色发展战略的践行者和先行者,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要推进国际国内协作交流,加速汽车产业全球化之路。

一直以来,汽车企业都是产业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而“双碳”也给车企的改革奋进带来了新的契机。

冯兴亚在会上指出,一直以来,广汽集团始终坚持智能智慧、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面向汽车“新四化”时代,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致力于打造“科技广汽”“数字广汽”和“绿色广汽”。

据了解,在低碳环保方面,近年来,广汽集团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设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2021年发布“GLASS绿净计划”,旨在到2050年前(力争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并在下属企业各领域坚定不移地落实。在研发企划和制造环节,广汽研究院成功实现国内首款氢内燃机点火,开展氢燃料电池和混动技术研发和应用;广汽旗下整车企业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推出一系列新能源产品,包括广汽埃安旗下国内首款规模量产纯电超跑Hyper SSR、广汽本田e:NP1极湃1、广汽丰田bZ4X、广汽三菱AIRTREK(阿图柯)等;广汽埃安完成零碳工厂能力体制建设,将率先于2023年实现零碳排放。

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一大批新能源工厂项目相继竣工、开工,包括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二期扩建和第二智造中心竣工均实现投产、广汽本田新能源车产能扩大建设项目开工、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建项目二期投产。

此外,依托“26能源行动”计划,广汽集团加快建立“锂矿+基础锂电池原材料生产+电池生产+储能及充换电服务+电池租赁+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纵向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成立广汽能源科技公司,布局充换电中心,构建“光储充换”一体化的可持续利用能源生态。

对于汽车、能源等产业而言,如何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引领下,顺利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随着本届峰会的圆满举行,汽车产业也将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抢抓机遇,勇担使命,为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低碳”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