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致同咨询行业洞察】电化学储能行业愈受资本青睐 需警惕产能过剩

   2023-09-21 中国能源网
81
核心提示:随着全球低碳发展概念的加深,可再生能源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石化能源成为能源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低碳发展概念的加深,可再生能源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石化能源成为能源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不同于传统的石化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有效利用更多取决于地理位置、天气变化等自然因素,而这些因素不稳定性导致能源的产出和能源需求通常存在错配,进而使得利用效率降低,甚至出现“弃风”、“弃光”等能源浪费的现象。于是,可再生能源是否能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之一便是储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2023年9月,致同发布了《致同咨询行业洞察——电化学储能行业》报告,对行业的市场发展、竞争格局、融资情况等内容进行梳理与解读。

 
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于2020年发布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中预测,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由2016年的39%增至84%,发电量占比将由2016年的35%增至80%,其中风能、太阳能等不可调节电源的装机占比将达到68%,发电量占比将达到55%,占据主导地位,给储能领域提供了充分的市场空间。
 
我国政府对于储能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视。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表明“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并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电化学储能具多种优势 愈受市场青睐
 
储能,即“储存能量”,使能量转化为在自然条件下稳定存在的能源,在能量多余时用特殊装置将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将能量释放,从而调节能量供需在时空和强度上不匹配。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物理储能(以抽水蓄能为主)、新型储能(电化学储能为主)、氢储能等。

 
在上述众多储能技术中,电化学储能因其不受自然条件影响,且具备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大、循环寿命长、充电速度快、放电功率高等优势,能够弥补风能和太阳能随机性和间歇性的特点,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经济性,而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发布的截至2023年6月国内储能技术装机规模的分布来看,相对于抽水储能的新型储能技术装机量已经达到约30%。其中,电化学储能的装机量占据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近96%,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电化学储能市场近年来装机规模显著提高,从2018年全球装机量的6.63GW提升到2022年的45.52GW。其中,中国市场的占比从2018年的16%提升至2022年的28%。

 
从国内市场需求看,对于储能设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系统的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以及非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需求:
 
发电侧:截至2022年末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已达365.44GW,光伏装机规模已达 392.61GW。多个省份和区域提出的不同储能配置大幅拉动电化学储能需求。
 
电网侧:在电网侧采用电化学储能技术,具备以下多重功能:延缓输配电升级改造、提供电力辅助服务、缓解电网峰谷负荷差、以及增强电网供电能力。
 
用户侧:主要应用于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商业楼宇等具有综合能源管理需求的场景。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要求,当地的峰谷电价差率超过40%时,对峰谷电价价差和峰段电价上浮比例做出限制,以鼓励用户侧利用储能实现错峰用电。
 
非电力系统需求:
 
电化学储能可用于通信基站、数据中心、UPS等领域作备用电源,实现应急供电和峰谷电价差套利。在轨道交通中可高效利用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在人工/机器智能领域为机器人系统供电,在军事领域保障高性能武器装备稳定运行。
 
国内储能锂电池出货量逐年增长 竞争格局较为集中
 
正是看到了电化学储能市场的优势及重大市场潜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力锂电池公司在储能领域发力。2023年3月,宁德时代与HGP达成450MWh电池储能项目供货协议;比亚迪中标中国电建新疆阜康市600MW光伏+600MWh储能项目;国轩高科与日本爱迪生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开拓日本储能和回收市场,上述动力锂电池公司均已成为中国头部的储能技术提供商。
 
从整体上看,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自2021年起逐年翻三倍增长,2020年出货量为16GW,2021年出货量迅速攀升至48GW,而2022年出货量更是高达130GW。同时,我们观察到该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也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锂电储能电池的最大供应商,2022年其市占率高达43.4%,出货量接近60GW。第二梯队则包括比亚迪、亿纬储能、瑞浦兰钧、鹏辉储能等,其2022年的出货量基本在宁德时代的六分之一左右。2022年前十大出货量排名靠后的五家供应商分别为海辰储能、派能科技、远景动力、南部电源和国轩高科。
 
国内储能行业受资本追捧 近三年融资交易量翻倍递增
 
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国内储能企业近年来亦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根据汤森路透和Mergermarket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2年储能行业的并购融资交易数量几乎逐年翻翻,从39笔上升至130笔;而交易金额则是从2020年的人民币373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人民币1,009亿元。近一年重要并购融资案例包括宁德时代和派能科技的定向增发、海辰储能的C轮融资、融科储能的B+轮融资、中储国能的A轮融资等。

 
近期储能行业代表性并购交易
 
展望未来 致同提示关注以下常见风险:
 
1.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储能电池行业的盈利能力及行业发展
 
储能锂电池生产成本受到上游碳酸锂价格影响较大,2022年,碳酸锂价格一路走高,导致储能电芯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同时,由于国内下游电站盈利机制的不健全,收益率不高,储能设备被发电企业视为成本中心,其真实价值并没有被发挥出来,影响了储能设备商的议价及盈利能力,导致部分储能企业增收不增利。虽然2023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下降,给储能电池行业带来了利好消息;但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并不稳定,且储能电池原材料与动力电池原材料重叠度较高,未来新能源汽车如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巨大的市场需求可能再次刺激锂电池原材料价格的迅速增长。因此,储能锂电池厂商针对原料价格波动风险的管理手段应作为投资分析中的重点关注领域,能否有效的降低该风险的影响应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储能电池企业自身竞争力系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该行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受到国家政策的战略支持。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国家及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促使我国电化学储能产业快速发展。但与其他新能源领域的情况类似,支持性政策倾斜较难一直持续,国家的财政补贴发放的节奏和量级也因诸多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投资人需要关注储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业务开展对政策的依赖程度,独立开发市场及客户的能力,自主降本增效的能力,扣除政府补贴后的盈利情况等指标。
 
3.需警惕产能过剩
 
致同观察到近年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和装机量存在较大差异,主要系电芯出货到装机有时间差。储能项目建设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以上,电芯从出货-集成商集成-项目现场安装-调试并网等多个环节都有物流、仓储等逗留时间,导致当年的出货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被终端消化。目前国内储能项目的周期相对还是较短的,但实际装机量有限;海外储能项目考虑到海运、过关、当地劳工紧张、效率低等问题,建设周期长达2-3年。电芯出货与装机的差异更为明显。考虑到资本热捧使得产能建设加速,可能导致短期内的产能过剩。因此,需要紧密关注储能产线的建设、投产进程,同时需考虑企业产能、市场产能及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