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为配合第三届带路高峰论坛召开,《迎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辑》自2023年9月在高峰论坛召开前夕启动。本期视频精选国际能源变革论坛2023边会“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助力实现能源公正转型目标”中的专家观点,该活动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办。
围绕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带路国家公正转型和南南合作中的作用,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IRENA创新与技术中心副主任Roland Roesch、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副秘书长王卫权、气候工作基金会项目总监陈怡、、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郭虹宇、SEforALL尼日利亚能源转型办公室主任Lolade Abiola等来自研究机构、企业和NGO的行业专家参与了讨论。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强调,能源转型的重中之重是转变能源结构,发展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近年来,中国能源转型持续加速,截至2023年6月,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的48.8%,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但是,2022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仍然接近83%,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能源转型,任重道远。能源中公正转型也是能源转型的重点,要让众多部门、地区和不同群体都能平等的响应能源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全球的公正转型过程当中,可再生能源总体上给社会带来了重大贡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创新与技术中心副主任Roland Roesch指出,除了实现全球变暖维持在1.5温升的范围之内,可再生资源同时也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给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创造了生计。根据IRENA最新的统计数据,现在全球有1270万的就业机会都来自可再生能源领域。如果采用恰当的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将会额外带来8500万个就业机会。可再生能源也带来GDP的增长,但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会存在差异。
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规模是全球最大的,无论是从产业链来讲,还是从装机规模来讲都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副秘书长王卫权总结到,从中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从最初就是国际化的,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包括丹麦、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还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这些多边机构都对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给予很大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