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迭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东莞松山湖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新新”向荣

   2023-09-22 南方日报
80
核心提示:研发A4尺寸以上单晶铜箔,成果入选2020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十项);可吸收人工骨材料实现市场化,为广大患者

研发A4尺寸以上单晶铜箔,成果入选2020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十项);可吸收人工骨材料实现市场化,为广大患者造福;独特压铸技术打造非晶合金柔性齿轮,有望打破外企市场定价……从工业制造到日常生活,产自东莞松山湖的科技成果转化力量正加速涌现。

在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征程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近年来,东莞松山湖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机遇,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契机,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在产业科技融合上下功夫,科技创新转化新模式迭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新新”向荣的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先奖后投”、技术入股等模式

畅通转化通道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高度不到10厘米的小玻璃瓶中,装满外观犹如塑料泡沫的小颗粒物,便是中科硅骨(东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骨水泥”产品样品。“骨水泥”实际上是一类骨填充材料的别称。其产品可为断骨接续提供一定固定、支撑作用,为骨组织再生提供支持。

就在近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现场负责人、中科硅骨创始人方灿良获知喜讯,公司自主研发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事宜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

“我们有望于明年进入数以百亿计的医疗市场,填补国内市场空白,预计将以现有市场同类产品一半的价格出售,降低医疗成本,为广大患者造福。”方灿良表示。

作为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首个实现成果转移、早期缺乏经验参照的队伍,骨水泥材料团队的落地,离不开地方政府、实验室提供的全方位、全流程保障。

为帮助科创团队跨越“死亡之谷”,东莞市牵手实验室“减负”“助跑”并行。基础研究领域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措施,为人才创新创业充分“松绑”;通过东莞顶层设计建设加持,支持实验室团队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至产业化公司,采取“先奖后投”方式助力成果转化落地。

“在产品开发阶段,实验室给予我们一笔风险资金,保障科研队伍的研发工作,更重要的是允许队伍有试错行为,这极大激励队伍专注投入研发当中。”方灿良说。

时间回到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牵头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共建,设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数年时间里,作为实验室吸引、承接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创新样板工厂不断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

截至目前,创新样板工厂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25个项目团队,孵化产业化公司42家,销售合同额5.9亿元;其中17个团队完成一轮或多轮融资,融资总额超7.5亿元,市场估值超40亿元;已申请专利790件,其中国际专利16件。

位处制造名城东莞,服务科创制造强市建设,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应有之义。对于东莞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实验室又将如何推动存量企业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

2020年,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团队投资孵化的中科晶益(东莞)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的方式,并购产业链下游企业尼轩电子,为其供应高纯铜、单晶铜、铜银合金等原材料。

“尼轩电子过去因为产能体量、技术等因素,一直难以与优质客户达成合作。并购重组后,企业获得了技术、资金、平台方面的支持,我们也可补齐产业供给、市场推广的短板,真正实现双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秘书长、轻元素团队研究员付莹表示。

去年,尼轩电子营收实现翻倍增长,顺利成为立讯精密、风华高科、珀韵等头部企业供应商。目前,实验室团队通过技术入股并购重组中小型企业的方式,已为多家企业新增订单累计已超2亿元。

以作价入股+先奖后投、技术参股并购重组等模式推动中低端企业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实验室提速助力东莞制造发展底层逻辑加速换挡。

让中小微企业创新

从望而却步向蜂拥而至转变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平台建设是重要支撑。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摆放着由东莞市支持下配套的上百台套先进仪器设备。今年1—7月,该平台百余台对外开放共享的设备所供服务机时已达到去年全年的80%。

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之一。利用微加工与器件平台在氮化镓芯片方面的设备和工艺优势,一家研发氮化镓功率器件的企业瞄准突破了关键工艺制备技术,仅用半年就搭建起了工艺研发线,快人一步。

微加工与器件平台广受企业青睐的背后,体现着实验室以一流公共技术平台推动企业创新降本增效的决心。

当下,实验室围绕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模拟等方向,建设起包括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用户开放平台,满足企业材料设计、技术改进、产品升级和开发、中试验证等需求。

高额的先进设备采购资金、求路无门的研发人员技能培训、创新失败的时间成本……这些让众多中小微企业对创新望而却步的难题,在公共技术平台一一被解决,一批海内外创新力量慕名而来,蜂拥而至。

截至2022年底,公共技术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超250家,各类技术服务收入超2.5亿,其中为东莞市企业服务收入占比超过65%。

创新资源协同共享,破解核心技术难题。先进仪器设备共享开放之外,实验室瞄准产业升级关键创新需求,探索与省内外优质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利用实验室在材料底层创新能力支撑企业产品技术开发。

在此过程中,实验室与风华高科加速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将实验室最新的科研成果及产品直接导入风华高科等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全国电子元器件行业高质量发展。

顶尖公共技术平台资源开放共享,让中小企业有了自主创新的硬底气,为东莞构建起“高水平科研+高端技术+高端制造”的发展新曲线。

政府搭台

共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

在公共技术平台赋能下,从材料创新突破到产业集群培育,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松山湖科学城内酝酿裂变。

对于准备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而言,明年底将有个重要利好:第三代锂离子动力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将与大家见面。相比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该电池将驱动车辆满电续航里程增加50%。

这件有望标注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主要归功于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即将投入使用的第三代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历经多年研发,该团队第三代材料已完成材料中试,电池中试也即将完成,第三代电池有望在2024年底由部分车企装车试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建设之初,实验室已引进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柔性及锌基电池团队、高效晶硅电池团队等多个新能源创新团队,在下一代动力电池关键正极材料、高安全储能电池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材料创新成果,延伸拓展直指未来产业,展现一浪接一浪的科技成果转化力量。

2021年,从支撑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实验室开启建设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通过“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供给吸引大批新能源上下游优质企业。

“我们不是要成为电池厂的竞争者,我们是通过新技术推广工作,服务于行业,希望赋能所有的电池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负责人黄学杰表示,一种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范式正在松山湖逐渐成型,期待未来几年能聚集大批新能源研发工程师,共同打造松山湖的“能源谷”。

实验室“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供给模式下,正加速吸引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类相关产业要素向东莞集聚,形成东莞能源材料、节能减排、半导体材料、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内核。

其中,先进制造创新工场依托轻元素先进材料器件团队、光子制造团队、精密仪器团队等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创新成果,已吸引59家在莞企业加入,并在松山湖、大朗等镇区建立基地平台,帮助本土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本土企业创造了上亿订单。

在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服务中积累生长,在东莞日益肥沃的科创土壤上发展腾飞,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也成为了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效能的生动注脚。

松山湖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松山湖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围绕发展难点痛点,推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1+N”科技政策体系,搭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10”产业政策体系,在促进成果转化、企业融资保障、科技企业培育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松山湖依靠创新链对技术的需求靶向发力,持续做精做优电子信息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新兴产业与风口产业,推动产业链价值向高处攀升,构建起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松山湖科学城焕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气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