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河北企业不断加强与京津科研机构沟通协作,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技术联合攻关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积极承接京津科技溢出和产业转移,让更多创新资源落地河北。河北日报即日起推出《京津冀协同创新河北故事》系列报道,记者深入多家企业,采访挖掘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鲜活故事,展现“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生动场景和扎实成效。敬请关注。
“已经在装车了”“今天就发货”……8月30日,河北兰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林斌的手机响个不停。
刚才的电话是从山东打来的。近几年,菏泽茂泰瑞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大部分烯草酮原药采购集中在兰升。“这些原药加工成制剂后,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农户们特别认可。”茂泰瑞农公司经理孙宪哲说。
烯草酮,是广泛用于大豆、亚麻、西瓜等农作物的除草剂,我国产量占全球近八成。
走进位于石家庄晋州的兰升生产车间,管道纵横交错。蒸发、搅拌、提纯……烯草酮生产24小时不间断。
“这条生产线是兰升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研发的,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烯草酮连续化生产。”河北兰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郭庆春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烯草酮纯度高、货架期长,上市三年来,销售收入达15亿元。
一条生产线的研发,是一个企业的突围。
“烯草酮化学结构复杂,合成路线有9步化学反应,传统的间歇式生产在每一步完成后,都要将釜内物料放出,再投下一釜进行生产,并且每一步都要经过清洗、投料、生产、卸料等多道工序,周期长、风险高、原料损失严重。”郭庆春说。
2018年,兰升瞄准了连续化技术。但当时,国内外还没有烯草酮全流程连续化生产的先例。
连续化生产,难在哪儿?
“过程太复杂了!”郭庆春分析道,“就拿萃取这一个环节来说,流程就包括上百个细分工序和控制参数,每个控制参数的变化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产品质量波动,甚至功亏一篑。”
想要突破,必须借力。
2018年4月,郭庆春结识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王勇。尽管在连续化生产领域手握9项专利,但王勇仍有顾虑:“我们的技术主要应用于冶金领域,农药生产中由于液液两相物性复杂、挥发性强、浓度变化大,原有的技术在这里可能压根儿就行不通。”
失败率百分之八十,干还是不干?
反复思量后,郭庆春拍板:干!马上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意向协议,开展“烯草酮连续化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研发。
要钱给钱,拿出3000万元,购买最先进的生产装置;要人给人,郭庆春带着公司上百号研发人员一起上……
“第一次现场试验,我们就失败了。”王勇说,他们在企业的生产车间安装了一个7米高的实验萃取塔,但在萃取过程中发生了乳化,水油无法分离。耗时近8个月却徒劳无功,王勇心里凉了半截。
“你尽管干,我们来承担风险!”郭庆春拍着王勇的肩膀,给他打气。
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
“成了!”一次次调整参数,一次次验证积累,终于,研发团队找到了乳化诱因,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新设备让萃取效率提升了十倍。”郭庆春打了个比方:就像泡茶叶,过去要用一天时间泡10遍,现在1小时泡1遍就能将茶叶中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还不费人力。
2020年,年产8000吨烯草酮原药连续化工业生产线在兰升落成,相较过去,设备减少70%,废水减排30%,能耗降低40%,纯度达95%以上,符合出口最高要求。
生产线稳定运行两年后,以中国科学院费维扬院士为组长的专家委员会对该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单个项目合作,到科研平台共建,近年来,兰升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以此为依托,共建院士成果转化基地、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取得21项专利,螺虫乙酯等农药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目前,我们正与中国科学院团队进行化学农药高浓度有机废水短流程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破解我国农药生产中废水处理难题。”郭庆春说,未来,公司将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持续加强与京津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深度合作,将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