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铜仁市科技局“三高”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3-10-26 铜仁市科学技术局
62
核心提示:铜仁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主战略主定位”,围绕“七个生

铜仁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主战略主定位”,围绕“七个生态”和“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申创工作,着力构建科技创新良好生态,全力推动铜仁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高站位统筹规划。紧紧围绕《贵州省科技创新实施纲要(2021—2035)》等科技创新规划文件精神,邀请规划编制《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单位,结合铜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际,制定了《铜仁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做到上下同步、协同发展,争取把全市重点科技创新工作纳入省级发展规划,争取省级科技支持。明确“到2025年,全市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的目标任务。围绕该目标推动印发了《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政策保障,提出了实施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等“七大行动”,科技创新发展动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高要求推动落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创新思路,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一是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七大行动”。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科技创新“七大行动”,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40项1700余万元,争取到省级科技项目100余项1亿余元。2021年以来,铜仁市累计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奖30余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奖项目数位列全省前列。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印发了《铜仁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管理办法(试行)》《铜仁市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等,建立一企一档,精准开展企业技术指导服务,全面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稳步发展。同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精准指导区县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023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网评通过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入库91家,技术合同登记183项登记成交额达到25.46亿元。三是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培育。瞄准本地重点产业需求,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科技攻关能力培养,出台了《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关支持措施》。近年来,支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育经费近百万元,实施博士人才专项项目投入资金160万元。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个,省级高层次(千层次)创新型人才40人,贵州省优秀青年人才2人,获评贵州省青年科技奖3人。

三、高频率内外协同。针对铜仁市创新人才紧缺、创新能力薄弱等情况,紧扣发展需要,实行内培外引相结合的人才引育模式,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合作共引人才”“联合项目攻关”和“引进科技成果”等对外科技合作,提升铜仁市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协同创新引才。推动高校和企业合作,实现科研人才编制落户在高校,日常工作和科学研究在公司,双方共同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共同培养研究生,共同开展科技创新。目前,由铜仁学院提供10余个事业编制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引进博士人才,合作期5年,期满后科研人员可自由选择继续留在企业或返回学校工作,目前已引进博士人才3人。二是联合项目攻关。围绕铜仁市重点产业发展,常态化收集困扰企业发展的科技难点、技术堵点,筛选出企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清单,实行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团队)揭题的政产学研融合创新模式,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榜单,向全国广纳人才。目前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0余项,柔性引进16所市外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60余人帮助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实现高层次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人才引用新模式。三是灵活聘用人才。围绕企业紧缺人才、关键技术岗位,采取产学研合作、技术合作、委托开发等灵活的方式,从高校、科研院所柔性引进紧缺的科研人才。近年来,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100余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四是联合创建平台。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创建,引进广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组建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离岸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加快推进贵州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行。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