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一带一路”的有色印记】“一带一路”跨山海从安徽铜陵到萨莫拉旁归

   2023-10-31 中国有色金属报
265
核心提示:奇特的火山、美丽的雨林、珍奇的物种这里,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目光所及,满是绿色;这里,处处皆景,群山连绵、古树参天、遮天

奇特的火山、美丽的雨林、珍奇的物种……这里,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目光所及,满是绿色;这里,处处皆景,群山连绵、古树参天、遮天蔽日。跨越山海,在厄瓜多尔最南端的萨莫拉省旁归市,一群来自中国安徽省铜陵市的“矿业人”挥洒汗水。他们建设的世界级特大露天铜矿,也是该省海外最大单个投资项目和厄瓜多尔第一座大型固体矿山。
  从蓝图到实景、从倡议到共识、从愿景到行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来,在走向国际舞台、联通世界的征途上,在一系列沉甸甸的成就背后,铜陵有色如何用镌刻着“中国制造”的画笔,为世界增添光彩?
  中厄两国虽然远隔重洋,但“一带一路”倡议促成了两国的互利合作,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创造了一项项奇迹。米拉多铜矿由铜陵有色与中国铁建集团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一期总投资18.92亿美元,于2015年12月开工,2019年7月建成投产。短短3年即建成年采选2000万吨的大型露天矿山,践行了中国投资、中国设计、中国施工、中国制造、中国运营的“五大中国”理念,推动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这几年我们经历了米拉多铜矿投产、首批铜精矿横渡太平洋抵达铜陵、尾矿库投入使用等一个又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节点。”在米拉多铜矿担任工业安全与职业健康管理部中方经理的朱代亭告诉笔者,米拉多铜矿设计采选生产规模年处理矿石量2000万吨,日采选6万吨矿石。他们抢抓铜价处于历史高位的有利机遇,短时间内实现达标达产,创造最好经济效益,大大增强了铜陵有色集团公司铜资源保障能力,成功跻身世界级在产大中型矿山之列,绘就了“有色金属行业企业海外办矿的成功典范”,为铜陵市和旁归市经济发展积蓄强劲能量。
  金年生是项目的“老员工”。从开展该项目前期工作至今,他将自己的十年岁月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刚来那会儿,这里是一片热带雨林,没有公路可以通行,从基地步行到采矿区就要5个小时,我们拿着砍刀硬生生砍出一条路。”笔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成片的果林,脑海中浮现出路过的篮球场、足球场,真切体会到这里从一无所有到“花园式矿区”的飞跃。“中国让我们受益匪浅,中国和来自中国的企业非常友善。”选矿厂磨浮车间的安装工人希门尼斯言语中充满自豪,“家人为我能在米拉多铜矿工作感到骄傲,周围的朋友也羡慕不已。我将不断奋斗,与米拉多铜矿共同成长。”矿山周边的通代梅镇居民贝拉和丈夫新开了一家五金店。她说,“多年来镇上人都有赴外打工的习惯,但米拉多铜矿带来的发展机遇令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漂泊在外。”
  如今,很多当年放牧的当地人,已经成为公司员工,过上现代化的美好生活。随着米拉多铜矿的稳定发展,项目驻地旁归市铜达伊米镇人气越来越旺。镇里原住人口约300人,矿山建设以来,常住人口增加至约1000人,因矿业需要的流动人口达到约2000人,当地厄籍员工生活也蒸蒸日上,日子越来越好。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都是家和、家美、家兴旺!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乘历史大势行稳致远,共谋发展的一盘“经济棋”,也是一次追求和睦、崇尚共赢的情感联结。除了服务发展全局,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以外,铜陵有色还新建营地诊所,为厄籍员工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诊疗服务;为外籍员工开设西餐厅,不断升级环境设施、丰富菜品种类,确保为厄籍员工提供可口食品和优质服务。同时通过相互学习对方语言和互相了解两国文化,不仅促进了中厄员工的交流,增强公司的凝聚力,也促进了中厄文化交融。
  绵绵细沙,聚而成塔。“一带一路”上的先锋闯将,虽渺小,却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在海外漫长的日子里,以路为纸,地成册,行做笔,心当墨,以一己之身保障项目落地、生产有序推进,成为“一带一路”的工笔画作中,下笔最有力的“着墨点”。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绿色之路’的发展理念,我们实现了矿山与自然和谐,与项目所在国共建美丽家园,把米拉多铜矿建成了世界一流、厄瓜多尔标杆的花园式矿山”。米拉多铜矿总裁朱学胜眺望着美丽的米拉多铜矿坚定地说,今年8月份,米拉多铜矿二期扩建项目选矿厂工程破土动工,这个计划于2025年7月建成投产的重点项目运营后,将使米拉多铜矿总采选规模提升到每年4620万吨,年产铜量将达到20万吨,我们将以更加强大的决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创造新的成绩,传递共同的梦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