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季,全球多地发生极端热浪事件,我国也经历了一个炎热的夏天。而刚刚过去的十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较同期偏高,已经入秋却“温暖”依旧。实况数据显示,过去10天新疆北部、内蒙古、华北东部、东北地区、黄淮、江汉、江南西部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摄氏度,广西壮族自治区10月上旬平均气温大部偏高1—2摄氏度。
2023年夏、秋季为何气温严重偏高,接下来的冬季气温又会如何?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柯欣博士和郑飞研究员,对今年全球气温偏高的现象进行了解读,并对未来全球气温和我国气候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了展望。
强厄尔尼诺爆发将助推2023—2024年全球表面温度创1950年以来新高并引发衍生气候危机
“根据大气所厄尔尼诺集合预测系统自2022年10月—2023年8月每个月的实时预测结果,2023年秋冬季将很大概率发生一次强厄尔尼诺事件,预计强度会在1.5oC到2oC之间(图A)。”郑飞介绍说。
李柯欣解释说:“厄尔尼诺事件会通过向大气释放巨额热量,从而引发大气环流异常,触发热带—热带外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副热带急流、季风甚至极涡等因子来改变地表的热量收支,促使全球平均表面温度(GMST)迅速升高。”GMST是综合全球陆表大气温度和海洋表面温度,衡量气候变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在年际尺度上的变率主要受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主导。
针对这一显著的年际气候事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柯欣博士、郑飞研究员、朱江研究员、成里京研究员和张天一研究员,在最新发表的《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新闻性观点文章中,基于历史气候数据和前人的研究基础,明晰了2023—2024年全球最暖程度的可能性及影响,并对全球衍生危机进行了预判和预警。
(图A)大气所ENSO集合预测系统从2022年10月到2023年8月每月起始的12个月Nino3.4指数预测(彩色实线),黑色实线为2022年8月到2023年7月观测的Nino3.4指数,阴影为2023年8月最新起报结果的不确定性范围。 (图B)1950—2022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GMST)异常值年平均序列,其中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和次年分别用橙色和红色标出。 (图C)基于历史观测数据对2023年GMST(橙色柱)和2024年GMST(红色柱)成为1950年以来第一、第二和第三名的概率进行的统计预测结果。 (图D)—(图E)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和次年的全球表面温度异常(STA)空间分布。 (F)2005—2022年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的观测值(蓝色圆点)、线性趋势(虚线)以及2023-2024年线性预测值及其不确定性范围(橙色和红色误差棒)。受访者供图
根据历史上1950—2022年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和次年GMST异常值(图B橙色和红色柱)进行统计预测认为,2023年GMST成为1950年以来最高和前三名的概率分别为17%和61%,而这个概率在2024年则升至56%和79%(图C)。在强厄尔尼诺发展的2023年,暖异常主要位于热带中东太平洋、欧亚大陆和阿拉斯加地区(图D),而在强厄尔尼诺次年的2024年暖异常则很可能覆盖全球大陆(图E),极大地增加了陆地高温热浪、干旱、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冬季空气污染可能性增加
而我国在接下来的几个季节可能会面临多个气候异常事件发生:例如,2023年冬季,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冬季风预计偏弱,这将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空气污染可能性增加。而2024年春季华北可能出现干旱,南方则在2024年夏季极有可能遭遇与强厄尔尼诺衰减有关的极端降水事件,面临严重洪涝的风险,需格外引起警惕。
此外,在2023—2024年的后续季节中,强厄尔尼诺还可能引发其它衍生气候危机,如增加海洋热浪、海水脱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减少海洋生物多样性、升高海平面,以及造成全球多种粮食作物减产。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ZDBS-LY-DQC01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5045)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