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山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完善要素支撑做强产业集群

   2023-11-03 山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
60
核心提示:日前,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山东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58万吨/年聚丙烯酰胺、36万吨/年高吸水树脂项目顺利进

日前,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山东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58万吨/年聚丙烯酰胺、36万吨/年高吸水树脂项目顺利进入试生产阶段。加上一期项目的产能和规模,整个蓝湾新材料也随即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产品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上稳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自建设之初,就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瞄准芳烃、乙烯、丙烯、碳四4大产业链条17个延伸方向建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提档升级。目前,各产业链条已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产业、企业、产品间的协同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基础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高端石化产业集群内生产型企业49家,配套企业15家,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

众多民营企业纷纷落户园区的背后,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持之以恒抓项目、抓发展的大动作,是港区干部职工同舟共济、克难攻坚的大奋斗,更是多年来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而对项目产生的虹吸效应。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因地制宜,制定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依托东营港实现了公、铁、海、管多式联运,实现了交通物流、基础配套和应急救援的一体化,积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延链强链、不断做大做强。

推进交通物流一体化

开发区引进实施了总投资80多亿元的中海油、万通、宝港三大“临港物流园”,中海油大型仓储项目建成投用,全区液体化工品一次性仓储能力突破2200万方;

发挥港区一体优势,突出港口龙头带动作用,已建成泊位55个,其中对外开放泊位26个,最大靠泊能力8万吨级,正在加快推进4个10万吨和2个25万吨单点系泊、LNG、液体集装箱码头建设;

疏港公路、铁路建成通车,区内42公里的公共管廊已铺设各类管道近2000公里,辐射全市及周边地区的6条外输油品管道正在加快建设,基本实现了公、铁、海、管多式联运的原料储存储运供应体系。

推进基础配套一体化

近年来,开发区累计投资100余亿元建成了康达污水处理厂、康明固废处置中心、港城热力集中供热,实现了园区统一污水收集处理、统一危废处置、统一供应蒸汽;

大唐电厂和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已并网运行,园区企业可享受电力直供政策。

推进应急救援一体化

由于开发区远离城区,规划范围内多数为滩涂、盐碱地,土地资源丰富,地域空间相对独立、安全防护纵身广阔,有利于破解石化产业邻避困境。目前,开发区已建成了省级海上应急救援中心、市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了库容2000平方米的危化品应急物资储备库,全面提升了园区应急处置能力。

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始终把企业和项目当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着力强化政策引导、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要素保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立足区内炼化产业基础,开发区集约利用优质资源,现已发展形成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相对完善、产品特色突出的丙烯产业链条,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初具成效,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目前,区内丙烯产业链条集聚32家生产企业,年产值超600亿元,形成了以炼厂丙烯、丙烷脱氢、甲醇制丙烯等多元化原料路线为龙头,以丙烯酸、丙烯腈、丙酮下游方向为重点,高吸水性树脂、聚丙烯酰胺、特种丙烯酸酯等功能性产品为特色,并综合利用副产品发展MMA、PMMA等新材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产业集群的优势逐步显现。目前,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了良好的上下游原料互供关系,企业、产品间的协同化程度不断提高,重点企业之间通过管道运输实现“隔墙供应”。山东天弘化学有限公司9万吨/年乙丙橡胶、45万吨/年丙烷脱氢生产的丙烯为山东科鲁尔化学有限公司26万吨/年丙烯腈装置提供丙烯原料。山东科鲁尔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丙烯腈为山东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26万吨/年聚丙烯酰胺装置提供原料,氢氰酸为山东宏旭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原料生产MMA。MMA下游继续延伸,园区的山东启恒新材料有限公司33万吨/年高分子新材料项目生产PMMA……

决胜负者,长于布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链条反应,正呈现出多点开花态势。“目前,蓝湾新材料生产所需85%的原料实现了园区内隔墙供应,降本增效优势明显。”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涛表示。据介绍,丙烯产业链条的发展,是开发区在现有炼化产业基础上实现油化结合、延伸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效拓展了全区石化产业发展空间,对于推动产业链往下游精细化、高端化方向延伸,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级,带动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