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蒙科聚推介 | 种业领域科技成果精选(一)

   2023-11-20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91
核心提示:一、蒙科豆13(一)成果介绍:大豆是人类油脂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每年我国大豆需求量巨大。内蒙古作为大

一、蒙科豆13

(一)成果介绍:

大豆是人类油脂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每年我国大豆需求量巨大。内蒙古作为大豆优势主产区,品种老化、主栽品种优势不明显、品种越区种植现象普遍、栽培技术粗放等成为制约我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科研团队历经15年时间,已累计育成审定大豆新品种17个,已实现转让品种7个。2023年育成审定的早熟大豆新品种“蒙科豆13”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性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优势,该品种结荚密集、顶荚丰富,籽粒圆黄、百粒重大、有光泽、蛋白质含量39%以上,抗灰斑、疫霉根腐、菌核等大豆主要病害,且耐密植、抗倒伏,耐涝性强。2020年至2022年三年自治区大豆品种试验平均单产183.4kg/亩,比对照登科1号增产6.4%,增产极显著。该品种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10℃活动积温2200℃以上地区种植,具有很好的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前景。

(二)联系方式

★ 单位名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 项目负责人:李强

★ 联系方式:15034902123

二、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LJ368

(一)成果介绍:

LJ368是由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自主选育的食用向日葵抗列当新品种,2023年6月完成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株高225cm,千粒重226.4g,生育期105d,具有品质突出、抗病性强、稳产高产的优势。该品种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及新疆、吉林等多地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平均亩产275.9kg,该品种对列当免疫,增产效果显著,商品性好,适宜在内蒙古等≥10℃有效积温2300℃以上的地区种植。

(二)联系方式

★ 单位名称: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

★ 项目负责人:李军

★ 联系方式:13614885162

三、马铃薯加工型品种成果转化

(一)成果介绍:

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已开展马铃薯育种60余年,育成新品种25个,登记马铃薯品种6个、获专利7项。科研团队育成的马铃薯加工型品种抵抗能力强,具有高抗马铃薯晚疫病,与其他品种相比减少用药30%-50%。在生产加工上,淀粉与干物质含量高,且品质优,每吨加工节约成本200左右,提质增效显著。该所在马铃薯品种选育、引种示范、优良品种推广、化控防病、产业化研究、项目申报、加工及栽培等方面与当地加工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团队育成的马铃薯专用型加工品种“维拉斯”非常适合全粉生产,形成“种薯繁育-马铃薯基地-全粉加工”完整产业链。

(二)联系方式

★ 单位名称: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 项目负责人:于晓刚

★ 联系方式:0470-3254416

四、高产耐盐碱水稻品种“兴粳6号”

(一)成果介绍:

兴安盟水稻总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产量的60%。由于农业科技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自育系列主打水稻品种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栽培技术,缺少耐盐碱水稻品种(系),无法高效开发利用部分盐碱化土地等问题制约兴安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科研团队依托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突破育种关键共性技术,选育适宜兴安盟及周边地区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的寒地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兴粳6号。该品种耐盐碱性强、产量高,可以用于盐碱地改良利用,增加可利用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二)联系方式

★ 单位名称: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

★ 项目负责人:温丽

★ 联系方式:15144829763

五、“蒙乌薯6号”马铃薯新品种研发与推广

(一)成果介绍:

我区目前主要种植马铃薯加工品种均为国外引进,国内自主研发加工品种和高淀粉品种几近空白。国外品种抗旱抗病性差,需高水、高肥精细化管理,对食用品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急需选育抗旱、高产、抗病性强的加工品种,来提高我国品种竞争力。新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蒙乌薯6号”新品种的选育以及其他“蒙乌薯系列”新品种选育也经历杂交组合的培育、实生苗培育等一系列的考验。该新品种不仅在产量上有了明显增长,而且在抗病和抗旱能力上有了新的突破,蒙乌薯6号平均淀粉含量20%以上,抗旱性强,旱地平均产量1200kg以上,适用于淀粉加工和鲜食。

(二)联系方式

★ 单位名称: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

★ 项目负责人:林团荣

★ 联系方式:15848413758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