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前9个月我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464.7亿元,同比增50.8% 对接京津,更多创新资源加速向河北集聚

   2023-11-10 河北日报
56
核心提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12家中关村集成服务机构、22家单位意向入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12家中关村集成服务机构、22家单位意向入驻;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等京津高校院所及中国林业集团等企业开展深入合作,让更多京津创新资源落地河北;

维信诺(固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企业自主设计的第六代全柔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生产线加速运转。从北京落户京南·固安高新区以来,公司已研发出全球首款AMOLED全卷曲显示屏等多款柔性产品;

…………

京津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实力雄厚。河北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利用京津辐射带动效应,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积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盘上的关键一招。

今年以来,河北携手京津联合打造6个重点创新产业链。其中,河北牵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个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协同配套政策,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11月7日,在唐山市百川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对即将下线的机器人进行调试,“我们研发制造的车顶智能检修机器人,获得国家专利,通过实验验证,订单持续增加。”唐山百川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孟昭告诉记者。

充分发挥机器人产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唐山市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基地、机器人应用创新高地。

央企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今年以来,我省聚力打造高能级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和专业化功能性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张开双臂拥抱央企。

今年2月,总投资220亿元的中国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绿色转型发展项目开工;3月27日,国家能源集团港口有限公司与沧州成功“牵手”;9月18日,中电建内丘新能源有限公司完成注册……

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今年我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刘庆芬捧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刘庆芬登台领奖,靠的是一项打破国际垄断的抗生素生产技术,代表的是一支京津冀联手的科研团队。

2017年,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抗生素绿色制造技术攻关,把“卡脖子”的“手指”一根根掰开。目前,华药年产1000吨酶法头孢氨苄原料药,投产以来,新增利润4.85亿元。

“近年来,我省与京津在氢能、钒钛、中医药等领域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依托领军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今年聚焦生物医药、中医药传承创新,共同投入2400万元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龙奋杰介绍。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黄武陵正带领团队进行数字交通试验。

行驶中的模拟车,能够自动识别信号灯、人行横道等多种交通标识,这是研究人员依据雄安新区的道路交通研发出的自动驾驶技术成果。目前,黄武陵团队正与相关企业对接,尝试将无人驾驶技术运用于物流运输。

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与河北省共建,致力于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在雄安新区落地转化,打造引领雄安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目前,雄安创新研究院已建立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实验室、认知智能实验室、微纳传感技术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

有着科技创新金名片之称的中关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心自2015年启动以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电网三大产业微集群,吸引362家企业入驻,获得知识产权1000余件。”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说。

记者了解到,河北主动对接中关村等创新策源地,支持京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河北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和雄安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再提速——

在位于内丘县的河北建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区,一套28米高的碳捕集装置格外显眼。依靠这套来自清华大学的设备,就能让“废气”变“宝气”,碳捕集率90%以上。

“这个项目今年年底正式投产后,每年能捕集20万吨二氧化碳用作醋酸原料,为公司降低生产成本近3000万元。以醋酸产品为核心,我们将继续向下游深耕,谋划醋酸乙烯等化工新材料项目,打造百亿级碳中和示范园区。”河北建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征信心满满。

一个好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如何有效破解京津科技成果“蛙跳”现象,让更多优势资源向河北集聚?

据了解,我省集中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5个协作平台为重点、4个特色专业平台和33个个性化平台为支撑,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同时,持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强化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服务,举办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不断提升京津冀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石家庄在提升承接能力上发力,初步形成以高新区、经开区等4个省级重点承接平台为核心的承接平台体系。位于高新区的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累计承接京津研发、石家庄转化的生物医药类项目60多个。

雄安新区严格落实规划,优化重点项目建设时序,设立承接企业总部、高校、医院3个专班,采用“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跟到底”服务工作机制。

衡水高新区建设衡水科技谷,构建起“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让项目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

重大战略持续推进,协同创新步伐加快。今年前9个月,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464.7亿元,同比增长50.8%。

“我们将全方位拓展三地创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能力,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产业化。”龙奋杰说,到2027年,我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将取得实质性进展,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有力支撑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