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江西省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展示(二十一)<br/>科技创新赋能,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

   2023-11-08 江西省科技厅
66
核心提示:2022年6月15日,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正式揭牌成立。联合体自组建成立以

2022年6月15日,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正式揭牌成立。联合体自组建成立以来,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中医药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创新资源,打造“政产学研金用”六位一体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服务江西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联合体由江西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赣江中药创新中心等共37家首批成员单位共同组建,基本涵盖了我省中医药产业龙头及主要企事业单位,其中高校4家、科研院所9家、企业24家;黄璐琦院士、谢明勇院士等24名行业知名专家被聘为联合体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秘书处设在牵头组建单位,现有专职人员3人。

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万余人,设有教育教学机构18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各类实践教学基地205个;现设有本科专业33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拥有中医学、中药学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江西省一流学科3个;拥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及省部级科研平台59个。学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鲜明,创建并发展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制药)集团;累计为全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300项,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先后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二、产业链图

按照《江西省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组建指引》工作要求,联合体秘书处组织联合体各成员单位梳理完善了我省中医药产业链图,厘清了产业链创新方向、攻关重点和实际方案。

三、技术清单

(一)优势技术

1.热敏灸技术

在继承《黄帝内经》穴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腧穴敏化”“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等学说,提出了艾灸得气与常灸效奇新理论,建立了“敏消量足”的灸量标准,创立了辨敏施灸的热敏灸新技术,构建了热敏灸理论体系。该项技术开创了一条治疗疾病的内源性热敏调控新途径,形成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发展格局,培育了热敏灸医院、热敏灸联盟、针灸推拿学院、灸学研究所、灸疗推广国家基地、热敏灸小镇等六朵“金花”技术推广模式。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江西医学领域空白。

2.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

创新了高速压片、薄膜包衣、双相逆流干燥、防潮、矫味等中药制造技术,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格中药片剂高速压片技术、大容量大规格中药片剂包衣技术及新型中药制药装备,突破了片芯停滞、中药片径大于15毫米难以包衣,以及大于500公斤每批次生产包衣不均匀、批间批内差异大、成品率低等系列难题,引领中药片剂制造从普通压片到高速压片,再到包衣成形质的飞跃,实现了高效节能降耗中药制药装备国产化。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江西药类该奖项零的突破。

3.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传承创新与现代化

聚焦复制、发酵、干馏、水飞、药汁制等特色炮制技术,率先提出了传统特色炮制技术的“传承-原理-工艺-标准-装备”六位一体研究模式;系统总结传统制药理论、制毒理论、辅料理论、生熟理论等;提出了“药性炮制理论”,炮制改变药性与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代谢组学的相关性;构建了以水飞、干馏、药汁制为代表的技术体系,系统开展青黛、炮附子、熟三七、鲜竹沥、药汁饮片等特色技术、规范和标准研究。该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二)在研技术

1.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技术

开展高品质道地中药材种质创新培育,明析药材质量标志物,提升质量控制标准,建立规范化种植药肥减施增效关键技术,构建药材质量追溯系统,保障高品质药材规模化生产。

2.食药两用物质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

开展食药两用物质急慢性毒性、遗传毒性、致畸、突变等食品安全性评估技术研究,构建食药两用物质早期毒性发现、长期服用的模式生物替代分析和人群食用安全性评估技术体系,为建立符合食药两用物质特点安全性评价新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3.中药材大品种综合开发技术

以中药材的核心功效物质为基础,系统厘清了种质基原,构建“药用”“食用”等多技术开发体系,围绕“种-采-制-用”等环节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全链条科技协同攻关,形成中药材大品种研究范式,实现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4.民族药资源品种繁育保护技术

聚焦少数民族的特色资源,开展不同基原物种作为同一药材使用的合理性评价研究,探究资源再生与生态保护适宜技术与产业化模式,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建立生产与生态保护示范基地。

四、工作成效

联合体在省科技厅、省药监局、省工信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突破,积极征集推荐申报项目,组织开展产业链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为江西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产业家底。联合体成立以来,采用“单点走访”“座谈+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调研方式,已走访基本覆盖省内绝大多数成员单位及省外头部优势单位,摸清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家底,总结和凝练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关键问题。通过公众号、联合体微信群等媒介不定期发布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资讯、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需求。

二是推荐申报项目,开展联合攻关。联合体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经专家论证评审,至今成功推荐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项目、产业链协同攻关项目、产业链单点突破项目榜单、中央引导地方项目1项和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类省级科技项目8项,已获资助经费2620万元;针对赣食十味—陈皮(樟头红)、中药冻干饮片、药食同源中药发酵、变频艾灸得气智能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江西道地药材等关键技术问题,联合了20家单位开展有组织的协同科技攻关。

三是组织专家会议,开展学术交流。联合体先后组织召开了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圆桌会议、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邀请了谢明勇院士等11名专家学者对江西中医药产业发展进行把脉问诊;协办了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智荟赣鄱——中医药分析与智造关键技术项目专家咨询会”、中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等大型学术会议9次,共有12位院士、56名行业专家分别被邀作报告,成员单位代表1000余人次参加线下线上学习交流。

四是搭建合作桥梁,推介成果求转化。充分发挥联合体平台桥梁作用,推进成员单位创新发展。2022年,促成7家成员单位之间签订合作协议4项,开展系列技术成果对接转化,涉及资金1000多万元;助推成员单位科技创新发展,有3家成员单位获批为2022年江西省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类)、1家成员单位被认定为2022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单位。组织5家成员单位参加国家级会议展出,广泛宣传推介成员单位新产品、新技术。

五是科技赋能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中医药强省战略决策部署,全面支持赣江新区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助力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发展,智力支撑编制了《樟树市中医药影响力发展规划》,发布了《中医正“当归”——樟树宣言》,深入挖掘道地药材枳壳“高品质”科学评价体系及其特异性,技术支撑促进枳壳产业全链条发展,打造“清江枳壳”品牌。2022年枳壳被列入江西首批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品种目录。广泛推广“赣食十味”粉葛的“两控一增优质高效栽培和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科技支撑江西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运行管理方面

一是优化联合体成员单位结构。建立完善的加入、退出管理机制,统筹产业链上薄弱环节,通过优化成员结构,形成具有上下配套协同攻关能力的网链结构,充分发挥联合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合作共赢。二是完善联合体专家信息库。完善联合体专家咨询委员会库,邀请更多行业内知名专家加入,形成细分领域及方向涵盖全产业链、专业技术权威、行业知名的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好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三是健全联合体项目管理机制。加强联合体征集、推荐、申报项目的过程管理,实时跟踪项目进展,建立项目动态管理机制,产出项目成果后积极对接各项目单位在省内实施转化。

(二)技术攻关方面

一是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我省科技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瞄准中医药产业“卡脖子”前沿技术,全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推动国创中心和国家工程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同频共振,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助推中医药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全面助力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实施“三子一壳”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升级,推进樟头红陈皮现代产业园建设。三是针对赣食十味—陈皮(樟头红)、中药冻干饮片、药食同源中药发酵、热敏灸智能化、赣产道地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数字化、中医智能装备研发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有组织的协同科技攻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