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书写端牢能源饭碗的“胜利答卷” 

   2023-11-14 科技日报
88
核心提示:打破常规,在地下5100米、地下6700米处相继发现亿吨级储量阵地;改写教科书,新技术让老油田焕发第二春;锻造三大核心技术,建成国

打破常规,在地下5100米、地下6700米处相继发现亿吨级储量阵地;改写教科书,新技术让老油田焕发“第二春”;锻造三大核心技术,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储存)示范工程……

11月12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了解到,该油田于近日发布了十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上述成果位列其中。这些成果重点展示了胜利油田在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工程、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效。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孙永壮表示,他们牢记嘱托,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同时,坚持绿色开发,提高减碳水平,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全力书写端牢能源饭碗的“胜利答卷”。

改写教科书:“高山之下还隐藏着一个盆地”

相继在地下5000米之内的中浅层发现了六个油田之后,胜利油田技术人员将目光瞄向我国西部勘探大于5000米的超深层。但超深层油气开发有多难?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张关龙坦言:由于埋藏深、油气成藏条件复杂,没有成熟理论技术可借鉴。

如何实现勘探突破摆在胜利人面前。通过大量野外地质勘探和室内精细研究,胜利地质科研人员对地质历史时期盆—山面貌进行恢复,首次认识到“高山之下还隐藏着一个盆地,存在大面积优质生油岩,具备大规模油气运聚条件”。

认识引导着行动,哈山5井在5100米深度获得峰值日油超百吨的高产油气流,一个新亿吨级规模增储阵地呼之欲出。

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创新理论认识,攻克瓶颈技术,此后在地下6500米处、地下近8000米处,胜利勘探人发现了较厚油气层,刷新了国内含油气盆地碎屑岩勘探的深度极限。

“以不同类型油藏化学驱、低渗压驱注水等为代表的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为老油田效益开发蹚出新路。”胜利油田油气开发管理中心经理杨圣贤发布的成果是老油田稳产增产的“撒手锏”。

化学驱油技术(以下简称“化学驱”)被誉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撒手锏”技术,但是胜利油田油藏高温、高盐是国际公认的化学驱难题。

多年来,这里的科研人员不断挑战开发极限,从常规到高温高盐,从稀油到稠油,从陆上到海洋,创新驱油剂加合增效理论,发展高温高盐聚合物、无碱二元复合驱、非均相复合驱等一系列化学驱技术。

“从最初的跟跑、过程的并跑到现在的领跑,化学驱油技术实现了油藏采收率比普通水驱油藏提高9.5%。”杨圣贤表示,“压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增添新“动力”,累计增油55万吨。

加快化学驱研究的同时,胜利油田将另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利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用到了极致。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勇告诉记者,“十三五”以来,依靠二氧化碳驱油已增产10万吨。

攻关世界性难题:打造碳减排技术创新策源地

2022年8月,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在胜利油田投产。根据规划,未来15年,可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068万吨,实现增油近300万吨。

“我们沿着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碳减排技术创新策源地,最终研发出三大核心技术。”胜利油田采油工程首席专家钱钦向记者介绍,我们攻关二氧化碳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技术,突破了低渗油藏混相难度大、注入压力高等技术瓶颈;创新百万吨、百公里级二氧化碳密相管道输送技术,攻克管道输送相态控制、管道腐蚀防护与泄漏检测等技术难题;研发了采出液全程密闭处理与环境监测技术,破解了低温含碳采出液密闭脱碳的难题。

页岩油是指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含的石油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胜利油区页岩油埋藏深、成熟度低、油稠,勘探开发属于世界性难题。

第一步,科研人员利用先进精密仪器,找到了页岩油的“蜗居”之地;第二步,由于页岩太过致密,空隙之间不连通,科研人员在几千米的地下打造人工复杂缝网,给页岩油流动“修路搭桥”,最终取出了页岩油。

除此之外,胜利油田重塑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形成传统油气、新能源和绿色低碳三大产业集群。

比如立足自身油气生产场景,他们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地热、余热等新能源产业,构建多元互补、洁净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据了解,胜利油田目前已累计投产新能源项目171个,光伏装机规模346兆瓦,绿热供给能力245万吉焦/年,油气生产用电“含绿量”达17%,年节标煤14.4万吨,碳减排53万吨。

能源的饭碗如何端牢?如今,胜利人手握科技创新利器,已经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