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院士专家论道储能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

   2023-11-07 中国科技网
94
核心提示:第一届新能源与储能工程湘江国际论坛暨2023中国(长沙)电池产业博览会近日在湖南长沙召开。多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强化新

“第一届新能源与储能工程湘江国际论坛暨2023中国(长沙)电池产业博览会”近日在湖南长沙召开。多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强化新能源与储能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等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武汉大学副校长、碳中和感知与效能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龚威指出,欧盟《新电池法规》对中国储能行业的冲击不会是偶发的个例,应该将其置于巴黎气候协议和欧盟边境碳关税的时代大趋势下看待。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产业竞争将由传统的价格、质量双重体系转变为价格、质量、碳共同组成的三元结构。国内企业有必要加强对自身产品碳足迹和碳资产的管理与布局,更加主动、积极地在国际气候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逐个击破储能产业链上的挑战,需要产业、技术、资源和机制上的协同创新。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钟发平指出,电化学储能产业需要在储能材料、电芯设计和制造、储能系统集成和安全管理等多个领域和方向持续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产学研用融会贯通,以高屋建瓴进行顶层设计和强势联合,实现破局。“只有站在产业发展的全局思考,跨学科交叉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集群联合体创新、国家科研平台引领创新,政策组合拳创新扶持,产业联合体创新基金赋能,才能高效、高质破解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梗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龚威强调,国内企业应该完善对自身产品碳足迹的管理能力,要运用数字技术建设可追溯、可验证、可核查的供应链碳足迹监测体系;建立基于遥感测量的企业直接碳排放核查模式,提高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前开展碳汇资产布局,探索利用国际碳汇交易抵扣自身碳排放的可行性。

“抢占新能源国际话语权,亟待大储能原创技术突破与绿色智能制造赋能。”钟发平认为,储能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我国在该领域内具有“领跑”意义的先进技术还不多,储能转化的相关机理、技术及系统的研究还不足够成熟,对储能的基础性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足,尤其在技术标准与行业法规方面缺少话语权。对此,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提升;另一方面,行业和企业需要携手走向规模化和智能化,在论证过程中找到最优技术路线,持续降低成本,减低碳足迹,才能支撑储能产品迭代和国际竞争。

此次活动由中南大学、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电能技术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