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过去一年,面对多重任务和复杂局面,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以“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聚焦“1152”目标定位,围绕“五区”建设,实施“五大突破”,全区经济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综合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7.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两年平均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312.34亿元,下降0.7%;第三产业增加值233.06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4:57:42.6。
年末实有注册企业20668户,个体工商户3877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13户。全年新登记企业2912户,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50.2亿元。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36亿元,同比增长4.2%,两年平均增长5.8%。
全年农林牧渔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42341万元,增长5.3%。其中,农业产值6443万元,增长11.6%;林业总产值236万元,增长172.6%;牧业总产值4625万元,增长45.9%;渔业总产值30791万元,增长3.6%;农林牧渔辅助性活动总产值246万元,增长7.4%。
三、工业与建筑业
全年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312.34亿元,同比下降0.7%,两年平均增长5.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4家,增加值增长0.1%。实现营业收入984亿元,下降15.9%;利税总额166亿元,下降2.2%;利润总额131亿元,增长0.3%;收入利润率13.3%,资产负债率41.4%,产品销售率99.9%。
全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家、省级瞪羚企业1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5家,数量及占比均为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9.9%。
建筑业增加值21.72亿元,同比下降5.7%,两年平均增长0.4%。其中,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52家,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
四、服务业发展
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3.06亿元,同比增长3.4%。两年平均增长5.6%。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6%。49家限额以上批发业完成销售额115亿元,同比增长16.3%;46家限额以上零售业完成销售额22亿元,同比下降7.7%;9家限额以上住宿业累计营业额1.1亿元,同比增长11.3%;12家限额以上餐饮业累计营业额6.3亿元,同比增长2.8%。
4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1亿元,增长3.2%。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5%。其中,房地产投资182218万元,同比下降28.9%;工业投资下降20%;技改投资下降46%。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1.5%,“四新”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与上年持平。
全年施工面积126万平方米,下降12.6%;竣工面积96万平方米,下降7.5%;商品房销售面积33万平方米,下降39%;商品房销售额33亿元,下降46.2%。
2022年实施省级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72亿元,总投资数位列四区第一,2022年度计划投资42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40.5%。实施市级重点项目97个,产业项目全市第一,主要集中在高端平台、医疗器械、电子信息、OA设备等战略新兴领域,总投资207亿元,2022年度计划投资97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1.6%。威高MRNA核酸疫苗、世创医疗、新北洋三号厂房等30个项目投产或投入使用。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全区18个省级重点项目、97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0%,30个项目实现投产。全年新引进总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12个,到位资金过千万美元项目5个,新签约内资项目15个,总投资176亿元。3个项目参加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主会场全省重点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外经外贸。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022年,全区有外贸进出口业绩的企业887家,实现进出口总额426.8亿元,同比增长6.4%;出口总额实现339.5亿元,同比增长6.1%,进口总额实现87.3亿元,同比增长7.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2.4亿元,同比增长23.4%。
七、邮电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6125万元,增长21.1%;电信业务收入45010万元,增长13.3%。
八、财政税收
全区完成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11.9%;税收收入25.4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12%。全区财政总支出48.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5亿元,增长26.9%。
九、科学技术、教育、卫生和体育
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成长体系。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4家,占全市21.8%。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30家,占全市24.5%。
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3个,完成登记技术合同31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5亿元,新获专利授权643件,位居全市第一。累计有效发明专利2409件,占全市45%。
全区建有院士工作站6家,拥有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9家、省级102家、市级153家。建成国家级孵化载体9家,孵化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1000家。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5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53个。区内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86项、行业标准148项。4家企业上榜首批“好品山东”名单,5家企业入选2022年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大专院校5所,本年毕业19212人,招生21556人,在校学生71684人,教职员工6106人;共有中小学16所,其中中学4所,小学10所,九年一贯制2所;中学在校学生9855人,专职教师780人;小学在校学生15609人,专职教师92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54所,在园幼儿10521人,专任教师1033人。
全区拥有2所二级综合医院、2所二级专科医院、4家一级及未定级医院、1所镇卫生院及10个一体化村卫生室,以及1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264人,其中,中高级职称417人,编制床位505张。
全年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41场次;组织参加威海市全民健身运动会5场次;更新3个镇街健身器材44件;组织参加“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万人象棋”三大赛,获得优秀组织奖。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区城镇化率96.57%,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2022年末,区内城市道路总长度共190公里,雨水管网214.24公里;车行道面积267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74万平方米;建成区新增、改造绿化面积6.9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3.13%。
全部用电量累计完成16315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7;其中,工业电量累计完成9974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7%。
全区公共汽车线路共计40条,运营线路总长度927.4公里;营运的公交车辆288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538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4.46万人次。
十一、居民收支和人民生活
市辖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89元,同比增长4.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815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2元,同比增长5.7%。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976元,同比下降1.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996元,同比下降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908元,同比增长1.8%。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046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458人,完成安置城乡公益性岗位414个。
十二、民生保障事业
全区有120804名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共31763名企业退休职工、机关退休职工和居民享受养老保险。有124878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0981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有591名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女职工4125人次。
全区敬老院1处、养老机构6处,养老床位2181张。农村幸福院8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3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处。共保障农村特困人员101名、城市特困人员18名,孤儿6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41人,共发放救助金452.49万元。
注释: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未经特殊说明,本文“增长”、“下降”均为同比口径。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