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可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能源结构调整“一张网”……日前,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智慧运行中心上线运行。
据悉,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智慧运行中心是一个集项目管理、融合指挥、辅助决策、数据共享等能力为一体的区域运行管理平台,正在成都高新西区打造一批支撑空间规划、土地利用、项目建设的智慧应用场景。
作为成都市重点片区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的重要组成,成都高新西区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推动智慧蓉城建设提质增效,赋能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四大结构”优化调整。
优化完善功能布局
规划选址“一张图可视”
依托智慧运行中心,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指挥部坚持“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建设理念,搭建三维实景模型,融合区域地理信息社会数据,利用大数据与真实场景结合的模式辅助项目落位选址和规划方案比对,强化规划场景可视化及项目选址智能化,持续优化完善区域功能布局。
“在项目前期选址的时候,如何保障有效供电以及合理排放废水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在智慧运行中心输入电力、污水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条件,平台就自动匹配生成了多个项目地块方案,并给出不同方案的对比评价参考建议,对比结果一目了然,帮助我们迅速选定了项目用地,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项目建设投产的各项需求。”芯未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后期规划设计阶段,平台通过倾斜摄影叠加建筑三维模型的手段,将项目三维模型嵌入项目地块,全面展示项目总平布局、建筑形态并模拟与地块周边现有建筑、道路及绿化等是否协调,直观可视化呈现未来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效果,并支持不同建筑方案之间的多维度对比。同时,利用上会评审功能开展项目选址、建筑方案、上会决策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实现让“数据多说话、决策更科学”。
以企业感受度为标尺
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
作为中国西部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成都高新西区以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持续发力重点项目建设。
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做好新的产业承载、人口承载和功能跃升,成都高新西区正积极打造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场景,依托“智慧化”+“可视化”开展重点片区项目集群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以前项目一旦竣工,管理周期基本就结束了。现在有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场景,直面我们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堵点痛点,对项目服务管理双向延伸,向前延伸至项目协议签署,向后对签约项目投产达标履约情况纳入预警分析,解决了以往项目竣工后缺乏监管的难题,提升了项目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该负责人介绍。
据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场景规划建设之初就坚持需求导向、树牢用户思维,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项目建设—项目监管”项目全生命周期15个关键节点纳入全过程智慧管理。特别是在项目建设阶段,通过联动数字孪生地图和摄像头等感知设备,“一屏统览”项目工地现场情况,利用智慧工地安全、劳务和环境管理等模块,对项目现场质量安全、分包管理、人员管理等实施有效监管,明确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形成工作闭环,确保风险隐患一目了然、实时预警、快速处置。
截至目前,先后保障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一期项目等15个重点项目安全施工和高效建设,为提升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效参考。据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场景已将成都高新西区150多个项目纳入智慧监管。
芯光智造园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旦项目履约指标未达标或履约事项处理不及时,我们第一时间就会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上收到预警信息并进行短信提醒,成都高新区相关部门还会与我们沟通,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方便。”
优化区域能源结构
能源调整“智慧化管理”
据悉,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已上线运行2个多月。虚拟电厂依托智慧运行中心软硬件资源,保障高新西区能源数据应采尽采、全量归集,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研究,以大数据精准赋能能源规划管理,有力提升了区域能源管理智慧化水平。
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在企业侧安装高精度电力采集终端,分钟级采集企业的电流、电压、功率等数据,实时感知企业需求情况,为虚拟电厂运行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功能齐备高效的虚拟电厂信息化运行平台,设置企业用能监测、弹性负荷管理、清洁能源消费等7大模块,实现对企业用电全流程、多场景的管理服务。同时,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宏观视角,帮助企业精准诊断并优化提升能源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降低用能成本,加快清洁低碳转型,实现平台功效的最大化。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已接入京东方、德州仪器、华为等169家重点企业,实现弹性灵活可调负荷约57兆瓦。预计到今年底可接入企业超过200家,累计弹性可调负荷达到60-80兆瓦。
“我们将通过虚拟电厂的持续运营,与智慧运行中心双向赋能,结合正在开展的能源结构调整专项规划,从源、网、荷、储四方面着手,探索电力保供新模式,实现区域多能互补互济、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该负责人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