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技特派员王宇:走一条“产业+智力”的“科特派”援藏之路!

   2023-12-19 西藏商报
93
核心提示:科技特派员援藏团队首次踏上雅砻大地,并在雅砻大地写下了一个个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故事。王宇在

科技特派员援藏团队首次踏上雅砻大地,并在雅砻大地写下了一个个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故事。

王宇在援藏项目现场核对施工图纸,右一为王宇。图由受访者提供援物援钱 不如援个科技特派员

王宇到达山南市的那天,还来不及适应严重的高原反应,就前往现场踏勘和实地访谈工作。项目组在100天的时间里踏遍了曲松县、加查县和琼结县,顺利完成规划成果的编制和评审工作。

自2018年王宇进入山南文旅规划项目以来,他着力于“产业+智慧”双融合,带领团队成员规划了《乃东区全域旅游规划》及景区风貌提升、业态重构、文态挖掘及运营管理的创新升级;策划、建设、运营大雍布拉康景区新一代农文旅融合产品,成功探索出一条“产业+文旅”的规划发展之路。历经五年,《乃东区全域旅游规划》《大昌珠景区规划》以及雍布拉康、昌珠寺两个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先后获评“西藏文旅新地标”等多项荣誉,在西藏多个景区规划排行榜中位居前列。

文旅产业是西藏自治区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王宇利用专业知识助力山南市文旅产业发展,文旅规划设计工作是长江大学与山南市校地合作的实际行动,也为长江大学进行全面科技援藏开了个好头。2019年底,长江大学正式开启全面对口援藏工作。

2023年8月8日,“以科技为炬,传援藏之火”长江大学科技援藏工作汇报会在山南市召开。作为援藏先进科技特派员代表的王宇告诉记者,他与山南市的第二个五年已开启,将和团队一起在援藏的路上走更稳更坚定的步伐。

守于担当 甘于做山南建设的扎根者

2020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王宇和设计院办公室主任鲍德云装满物资,开车历时一周抵达山南市。到达后顾不上休息调整,就投入到办公室和住所的装修工作中,从室内的地面墙面到每一件家具都亲力亲为,两个月后崭新明亮的办公室焕然一新,从此,长江大学在山南市有了基地和窗口,长江大学和山南市将共生共长。“我们作为长江大学的代表和先行者,也成为了建设山南市的一分子,用脚丈量这里的山和水,将论文写在高原上。”王宇说。

扎根山南市,既要抬头望天,更要低头走路。扎根于山南市的三年多,王宇和他的伙伴积极主动和各个部门沟通对接,去了解山南市之所需,也让对方知道长大之所能,每个县、镇、乡村都有他们留下的脚印。2020年冬天,王宇和鲍德云在边境县汇报完项目赶回山南市,由于冰雪太厚,车滑到了路边,晚上8点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寒风刺骨,两个人铲冰铲雪两小时,最后在老乡们的帮助下重新启程,回到办事处已是凌晨3点。2021年春节长假还未结束,为了错那市的一个项目申报,他们赶回山南市,白天讨论调研,晚上通宵写方案,奋战一个星期,交出了甲方满意的报告。2021年11月初,他们前往曲松县白玉沟调研,最后的3公里完全没有路,他们一行人赤手搬石头开路……

“这些不过是我们扎根山南市的一些小插曲,从未动摇我们拼搏奋斗的决心。在踏入不惑之年,能够为山南市这片土地尽绵薄之力,能够为学校增添在雪域高原的美誉度,这份‘降大任’的担当,成为我与山南市、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力量之源。”王宇自豪的说道。

久于理想 乐于做援藏精神的发扬者

他们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格在山南市得到了认同和回报,长江大学的援藏科技之花就这样在山南市绽放。高原核桃产业项目、医疗卫生援藏项目、一老一小项目,边境县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一个个项目在山南落地生根,一批批长江大学科技人才到山南市贡献力量,一份份荣誉授予了学校,这些都是对他们工作认可的隐形勋章。

“除了做好我自身的专业领域工作,尽心尽力做好各方的对接工作也成了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王宇说,前期根据对方需求与学校相关人力资源进行对接,项目组进场后作为和地方最熟悉、最早了解项目的人全力做好全过程的配合衔接,并尽好地主之谊,让每一个来山南市的长江大学人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山南安心开展工作。

长江大学高度重视科技援藏,成立了以校长助理许晓宏为队长的援藏工作队,出台各种文件鼓励教师们参与援藏事业,2021年至今,学校领导先后率领团队赴西藏考察调研,与自治区、山南市各个职能部门、在藏高校广泛交流,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健康、智库建设等方面合作事宜。“每次进藏,长江大学的科技援藏工作都往前迈一大步,长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西藏分中心、长江大学西藏高原核桃产业研究所、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西藏分院等陆续揭牌;每次进藏,领导们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都给予了我们在山南市工作更大的信心和决心。”王宇告诉记者。

他们在山南市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每一分耕耘付出,不知不觉已生长到身体里,成为坚不可摧的信念,凝结成了不问东西、无惧未来的援藏精神。(通讯员 鲍德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