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92条!30省市!全国各地“十四五”规划氢能要点汇编!

   2022-06-01 国际能源网/氢能汇
102
核心提示: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十四五”相关政策,国际能源网/氢能汇(微信公众号:h2-2005)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

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十四五”相关政策,国际能源网/氢能汇(微信公众号:h2-2005)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十四五”氢能相关的政策,除了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之外,大部分省出台了不止一条“十四五”相关氢能的政策,其中国家出台的“十四五”氢能相关的政策有8条,地方相关的氢能政策84条。

内蒙古自治区出台的“十四五”关于氢能的政策有7条,上海、广东等地也各自出台了5条相关政策。根据国际能源网/氢能汇(微信公众号:h2-2005)不完全统计,各地“十四五”规划政策提到的到2025年,全国计划建成加氢站超400座,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车超23000辆。

全 国 政 策

国家层面出台的“十四五”氢能的政策有8条,除了远景规划目标之外,在清洁生产、运输服务、绿色交通、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储能等相关专项“十四五”规划中都有涉猎。

国际能源网/氢能汇(微信公众号:h2-2005)认为,全国多项“十四五”规划政策涉及氢能,说明氢能作为一种能源形式正在走向多元化应用的空间。

四大直辖市出台多项政策

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出台的氢能政策看,每个城市对于氢能规划有相应的布局,其中上海市出台氢能相关的政策最多,北京则规划出相对具体的目标,“2025年前,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2025年,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替换约4400辆燃油车。”

从上述目标已经可以发现北京在借助冬奥会发展氢能的“东风”将氢能版图进一步拓展。



西南地区以广东为首

广东、广西两省都出台了不止一条“十四五”涉及氢能的规划,从数量上看,广东5条相关政策远超广西。作为超前布局氢能产业的地区之一,广东在打造氢能产业集群方面占据了先发优势。

广东在氢燃料电池电堆等研发制造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培育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因此很多地级市的“十四五”规划也有非常明确的氢能发展目标。

南方六省相对均衡

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海南六省出台的氢能政策数量相对均衡,在制氢、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车推广方面也有各自安排。浙江计划到2025年建成50座加氢站,江苏则计划有50条氢能车产线,湖南对氢能应用更感兴趣,安徽则对绿氢和氢储能做出了布局,湖北同样确定了具体的12座加氢站的目标,从同类对比看,这个目标稍显保守。

西北地区以内蒙古为王

我国西北地区的氢能发展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王,不仅出台政策数量多,内容布局也更为全面。《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60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5000 辆,氢能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打造10个以上氢能应用示范项目。

如此目标不仅让其在西北五省拔得头筹,在全国范围内看,内蒙古自治区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也是数一数二的强者。

东北三省吉林更强

从东北三省出台的氢能政策看,吉林相对更全面和完善。在吉电股份的带动下,有意把长春打造成氢能产业研发、制造、应用基地,打通 " 白城一长春 " 氢能走廊,示范引领 " 中国北方氢谷 " 建设。

吉林白城全市年制氢达到12万吨,氢能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逐步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的目标已经彰显其实力不俗。

河北占据京津冀优势

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十四五”涉及氢能的政策看,河北稍多,主要是其位置重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河北成为北京、天津发展氢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尤其是张家口举行的冬奥会让河北的氢能发展速度更胜一筹。

西部省份四川值得期待

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四川的氢能产业发展更值得期待。四川省氢气来源多样,尤其是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为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可再生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化石能源制氢等方面都有庞大的氢源基础。

目前,四川已有从事氢能产业的企业及科研院所超100家,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主要领域,氢能产业基础良好,产业链条基本打通。

四川还要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车用储氢材料及储氢系统研 究,突破高功率氢燃料电池堆、大规模氢电耦合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