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迈向储能新时代:长时储能崛起

   2023-11-27 中国能源网
83
核心提示:11月23至24日,由ESPlaza长时储能网、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华北电力大学)共同主办,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
11月23至24日,由ESPlaza长时储能网、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华北电力大学)共同主办,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先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协办的2023首届中国长时储能大会成功举办,共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500多名代表与会。
 
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致辞时表示:“一段时间以来,行业内很多储能会议,唱主角的是锂电池储能。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首次专门聚焦长时储能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大会。我认为,把长时储能独立出来做专门的深度研讨,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万明忠接受长时储能网采访,他向记者回忆道:“在中国能建数科集团2022年成立之时,就肩负起了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化实践和产业化布局的重任,那时我就提出了‘新型长时储能’概念,认为新型长时储能是碳中和时代的必然呼唤,是构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
 
万明忠认为实现“双碳”目标,火电装机占比将逐渐下降,“长时储能+大型风光项目”大概率将替代化石能源,成为新一代基础负载发电资源。特别是在类沙戈荒地区,由于在大型风光地区存在抽水蓄能选址困难,新型长时压缩空气储能将大有可为。
 
 
价值获广泛认同
 
政策暖风频吹、资本密集加持、产能持续扩大、技术连续突破……今年以来,储能行业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长时储能火了。而其背后,是长时储能的价值开始被广泛认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在会上表示,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我们需要不同时长的储能技术。目前来说最缺的还是长时储能,在储能方面必须关注各种长时储能技术的发展,包括压缩空气、各种液流电池储能技术。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高级顾问、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孙锐表示:“我个人认为长时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石。”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资深专家、教授级高工来小康认为,“长时储能不是个打补丁的技术,不是简单升级的技术,是有战略意义的技术,是颠覆性技术。其主要的特征是要做到低成本、大规模。”
 
挑战与建议
 
伴随行业从业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产业链日渐完善、成熟和壮大,一个确定性的趋势是,长时储能正在开始走向储能大市场的舞台中心。虽然其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但着眼于当前,诸多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
 
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赵天寿强调:“过去十几年来光伏的发展、风电的发展非常好,实际上储能的发展滞后了,限制了风光电的利用率。我们面临的挑战非常大,特别是长时储能方面的挑战非常大,同时这种挑战也意味着这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我们要面对这种挑战,抓住机遇,来迎接新的未来。”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副研究员刘坚在演讲时指出:“首先经济性是需要去突破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希望长时储能能量单元的造价低于每千瓦时10块钱的水平;未来的电力规划可能也会有一些难度,如果我们想做长时储能的分析,可能要从日到周到月到年,甚至跨年都要做模型的模拟,不管是模型还是算力都要进行提升,对于我们规划、政策研究是比较难的挑战;同时在市场与价格机制方面可能也会有一些挑战。”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科技创新研究院副处长李博在演讲中对长时储能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在技术层面,一是开展可再生能源出力功率预测分析研究,为长时储能容量配置、控制策略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二是明确不同长时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及需求,统筹考虑电源特性,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技术路线在储能时长、储能规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三是鼓励多元化长时储能技术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储水、储电、储热、储氢优势,实现多类型长时储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和优化运行。”
 
“在保障体系建设层面,一是积极鼓励长时储能先进技术的示范应用,以示范工程建设带动技术创新,提升长时储能效率、寿命、成本等多维度市场竞争力。二是构建长时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及时结合行业发展水平和新兴应用场景优化标准体系,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三是建立健全长时储能政策保障机制,从项目管理、科技创新、市场环境、价格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逐步完善长时储能发展政策保障机制。”李博说道。
 
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峻也建议,“从工程企业的角度出发,我对长时储能有这么两句话的期待:一是大力推动各种长时储能技术的工程化转化,积极鼓励示范工程建设,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多元化建立长时储能成本疏导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孙锐认为,“真正迎来长时储能爆发式增长的节点我觉得是在2030年碳达峰以后。但是不意味着我们到2030年这七八年时间里面什么都不做,到那时候自然就成了,这是不对的,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都有研发的周期,有工程迭代和研发反复升级的过程,现在,各类长时储能技术都要先行先试,不断地通过实践的检验来迭代、提升技术改进的空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