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张家口: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跨越式发展

   2024-01-04 《人民日报》
102
核心提示:2023年12月28日至29日,第四届张家口长城国际可再生能源论坛(2023)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召开,与会代表围绕深化改革,开拓创

2023年12月28日至29日,第四届张家口长城·国际可再生能源论坛(2023)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召开,与会代表围绕“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用绿色电力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展开讨论,共谋行业发展、孵化创新成果。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我国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如今,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已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技术等创新示范,努力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张家口正加快能源供给侧绿色转型升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经达到3297万千瓦,规模稳居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城市前列,占全域电力总装机的84.8%,是火电规模的5倍以上;自示范区设立以来,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量近25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亿吨。

承载国家重大项目工程,张家口有序建设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源网荷储一体化碳中和等国家示范项目,积极构建多极支撑的清洁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对标绿色办奥,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和北京赛区持续稳定供应绿色电力。冬奥会后,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每年可为北京输送14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连接张北地区和雄安新区的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累计为雄安新区输送绿电近500亿千瓦时。“张北的风”吹来的清洁电力,正进一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电源调峰,保障能源安全,加快打造储能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建成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等示范项目,加速实施140万千瓦抽水蓄能、国家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微电网等新业态配套储能项目,拓展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铅碳电池等多种储能技术应用示范。

驱动重点改革创新,张家口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释放发展活力。国际首套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技术世界领先,效率达70.4%;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在技术层面创造12项世界第一;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是世界已投产项目中规模最大的风光储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投运全国第一条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半自动化生产线。释放发展空间,助力技术革新,河北建投康保“上大压小”风电平价示范项目,采用构网型风机的等容3万千瓦部分全部并网,增容17万千瓦部分计划今年内全容量并网,风电场建成后,每年可向电网提供5.3亿千瓦时电量,提升近10倍;处于国际领先技术的智能风机、异质结光伏发电、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一大批项目示范展示;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成功举办,为建筑光伏一体化提供新方案、新路径。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终端消费占比达39%。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推广电供暖面积1758万平方米,年均用电量23亿千瓦时;围绕“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累计投运服务器150万台,算力占京津冀地区的22%,年均用电量约45亿千瓦时;以绿电制氢实现全周期零碳排放,“可再生能源+氢能”协同发展,年制氢能力0.8万吨,布局长距离输氢管线;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行数量444辆,被授予“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示范城市”荣誉称号。

服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创新商业模式,光伏帮扶电站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累计结算收益29.6亿元。其中,以高效智能运维管理为全市村级光伏帮扶电站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累计增加141小时,发电量增加6612万千瓦时,发电收益增加5620万元。除通过光伏帮扶等形式已享受新能源收益的行政村外,为形成新能源收益对张家口全域行政村全覆盖,积极打造河北省首个新能源全覆盖示范基地,获批“新能源+乡村振兴全覆盖项目”规模86.5万千瓦,将在今年实现对14个县区剩余的1681个村全覆盖。

数据来源:张家口市能源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