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拓宽转化通道。发挥硬创空间等中关村在津机构的“桥头堡”作用,将其专业运营机构纳入天津市技术转移体系。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和企业需求,推动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利用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筛选北京优质科技成果120项并组织开展系列供需对接活动。在科服网·京津冀成果网开辟“找落地”板块,绘制全市产业园区和孵化机构图谱,展示功能定位、配套服务、对接渠道等信息,方便科研成果团队“按图索骥”。
二是提升承接能力。建立市级工作专班,构建市、区、园区三级成果转化对接服务体系,编制《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操作指引》,推动各区、园区和孵化器结合产业特色、功能定位高效承接成果落地。在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25家概念验证平台,为京津冀成果概念验证提供便捷服务。推动天开高教科创园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创业成本等方面优势,打造“类中关村”主题和创新创业生态,加速初创期成果落地。
三是强化合作对接。建立“供需对接清单”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指导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北京机构,建立市场化合作机制,共享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等资源,共同开展多层次市场化对接。坚持以品牌活动促进对接,今年以来,京津联合举办中关村“火花”活动、“科技成果俏津门”等系列活动28场,促进区域内技术、资本、人才、项目等优势资源与需求广泛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