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浙江杭州:聚焦校地融合发展“高校经济”

   2024-02-20 浙江省科技厅
119
核心提示:杭州市西湖区紧密围绕“四个面向”,立足于老文教区优势,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全力构建以发展“高校经济”为抓手的高质量发展新机

杭州市西湖区紧密围绕“四个面向”,立足于老文教区优势,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全力构建以发展“高校经济”为抓手的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新模式,高校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大学科技园 1.0 版、特色小镇 2.0 版、大学城 3.0 版,再到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了具有首创性、全域性、可持续性特色的“高校经济”西湖经验。

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战略合作。西湖区将发展“高校经济”工作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区级层面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33个重要区属部门、各镇街平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着手,提出打造“1+3”高校经济集聚区和“一区一带一大道”的工作蓝图,并于“北强、南启、中兴”的高校经济圈中布局24个各类重要产业园、众创空间、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区领导“点对点”联系高校,通过“一个中心、四个专项组”落实常态化对接合作,形成“高层互动、中层联动、个体主动”的三级联动机制。

坚持分类实施,创新合作模式。坚持把拓展空间作为推进高校经济的关键一环,边行边试,摸索出了具有西湖辨识度的高校经济发展“四种模式”。以杭电科创园、浙商大、浙师大创业园等为代表的“资产盘活+资源协同”模式,激活闲置校产带动空间升级;以脑机智能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技术领衔+市场驱动”模式,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带动前瞻产业发展;以西湖大学城为代表的“区校共建+产城共融”模式,目标打造科创前沿新高地;以紫金科创小镇、三墩产学研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多元服务+创新载体”模式,通过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楼宇改造提升等多种方式承接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截至2023年,西湖区通过多种模式,落地创新载体66个,拓展产业合作空间50余万平方米。

注重产研联动,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坚持转化关键环节上的模式创新,串联科技成果“研发一转化一落地”全链条,全力推动一批优质高校经济项目落地。立足高校二级学院优势学科,创新“一链一院一基地”发展模式,以教授专家为引领,先后成功打造了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浙大智能电气基地等6个新型产学研基地。探索建立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用好高校院所专利开放许可一站式服务机制,精准链接成果和市场两端需求,推动高校项目实现“从0到1”的就地孵化。

强化机制赋能,构筑全周期服务体系。围绕区校合作发展关键环节、区域主导产业,聚焦成果研发、项目转化、人才引育等关键环节,构建全链式全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先后两轮出台高校经济专项政策,设立西湖科创直投基金、科技金融风险池基金等科技金融体系,累计审批投资企业60家,带动社会融资总额37亿元,在空间建设、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优质项目融资等方面保驾护航。以“西湖英才计划”为抓手,协助高校和科研院所招引培育领军人才、尖端人才。设立“区校合作月”,与高校联合集中举办形式丰富、主题鲜明的论坛、项目路演、产学研对接等高校经济活动,全力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2020年以来,西湖区政府先后与13家高校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各镇街平台(部门)与11个高校二级学院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累计落地高校经济项目1035个,孵化出西湖大学超级血液细胞等产学研项目100余个,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74个,年度技术交易额达375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