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花都区赤坭镇(下连珠)碳中和新乡村培训学院正式启用。广州花都区、赤坭镇相关领导,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叶志锋,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华能南方分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潘劲松,华能南方分公司规划部主任章瑜,华能南方分公司营销部主任、能销公司副总经理罗锡龙,广东城乡融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叶茂,广东方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谭春鸿等代表出席仪式,共同为花都区赤坭镇(下连珠)碳中和新乡村培训学院揭牌。
花都区赤坭镇(下连珠)碳中和新乡村培训学院开院仪式
据了解,花都区赤坭镇(下连珠)碳中和新乡村培训学院开工于2023年3月,由花都区赤坭镇政府作为牵头单位,由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广东城乡融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方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筹建。
花都区赤坭镇(下连珠)碳中和新乡村培训学院鸟瞰图
该项目采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推进实施,总投资预计2500万元,分三期完成,首期项目建设已投入800万元。教育培训实训基地主要位于原花都区下连珠村小学,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通过“绣花”功夫盘活闲置空间,培训学院场所可满足多种功能及活动需要,与旁边的竹洞村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互补,充分利用村的资源建设住宿、餐饮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综合旅游商务接待能力。同时,学院里多类型多形式的培训、会议及素拓活动也会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需求,形成互为支撑的良性循环,促进“下连珠-瑞岭-竹洞-白坭”四村紧密联动打造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带。
碳中和新乡村培训学院通过“绣花”功夫盘活闲置空间
花都区赤坭镇(下连珠)碳中和新乡村培训学院,是集绿色能源、现代农业、文旅休闲、乡村人才培训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学院,是推动碳中和新乡村、数字乡村发展研究、应用和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
目前,学院计划开设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微小盆景专题培训、“碳中和新乡村”绿色发展与建设培训、碳排放管理师专题培训、乡村建设工匠培训、乡村管家培训、乡村规划与建设培训、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培训、现代农业种养殖技术培训、乡创培训等九大类培训。
碳中和新乡村培训学院是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
广州市花都区副区长徐容雅指出,成立碳中和新乡村培训学院是一个政校企三方聚合创新的务实行动,也是落实“百千万”工程的一次生动实践。她希望学院能持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三农工作人才,为花都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和培育镇村本土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希望学院能够持续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形成一个集创客创业、办公、生活、交流于一体的村落配套功能区,为新时代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打造样板;希望学院持续推动产业培育孵化,延续并发扬校企地强强联合的优良传统,引入更多创新创业产业落地,推动农业产业从好到强,城乡面貌从治到美。
广州市花都区副区长徐容雅
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表示,学院作为微盆景艺术培训场地的同时,还将衔接碳中和渔光互补技术示范、乡村建筑工匠等村民技能培训、大师工作室,农旅活动基地等场所功能,力争成为碳中和新乡村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
“碳中和碳达峰的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这两大国家战略合在一起,落在下连珠村,寓意着‘连珠合璧’。这是一次镇、村、校、企聚合创新的务实行动,也是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实践,希望为湾区教育兴农提供智力支持。”一直致力于“碳中和新乡村”建设的广东方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谭春鸿说道。
广东方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谭春鸿
“该项目落户在我们村,我们很激动,全力支持和配合学院的建设。希望学院为我们培育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微盆景方面人才,助力乡村发展,提高村民收入。”赤坭镇下连珠村党总支书记温伟帮十分看好学院的发展。
赤坭镇下连珠村党总支书记温伟帮十分看好学院的发展
近年来,花都区赤坭镇坚持“敢”字当头、“干”字为先,聚力打造“1+13+N”产业链,加快实施“产业强链”行动,把组织建设在“链”上、队伍凝聚在“链”、服务抓牢在“链”上,资源共享在“链”上,构建起“一链条一特色”工作格局。
“学院将建立研、学、产、用一体化的教育兴农示范基地,助力强化镇域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成为扎实践行‘两山’理论和‘双碳’战略的人才阵地,为赤坭镇乃至花都区、广州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型乡村人才和现代产业人才。” 赤坭镇党委委员徐丰表示。
赤坭镇党委委员徐丰
未来,学院团队将全面支持赤坭镇的镇域乡村振兴规划与建设,对下连珠村周边资源禀赋相近、环境设施联系紧密的多个村庄进行连片整合,分步结合镇区、周边村庄教学点及沿河碧道建设,打造镇村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同时,将持续探索可复制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路径,形成可推广的碳中和+乡村振兴示范模式,发挥其在数字乡村发展研究、应用和人才培训方面的优势,为实现碳中和新乡村注入强劲动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