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电动汽车如何更好“走出去”

   2024-01-31 中国科学报
84
核心提示: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依托于政策支持,中国电动汽车技术迅速发展、成本显著下降,并逐步摆脱了对政策支持的依赖。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依托于政策支持,中国电动汽车技术迅速发展、成本显著下降,并逐步摆脱了对政策支持的依赖。同时,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开始征战国际市场,并以成本优势在国外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但仍受限于缺乏高端品牌竞争优势、一些国家对本国汽车产业的保护壁垒等。

中国电动汽车如何更好“走出去”,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迅速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不小成就,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政府支持+消费者青睐,推动交通行业快速电气化转型。一方面,对于电动汽车产业而言,政府补助在早期阶段一直是支撑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今补贴已经退出,而电动汽车行业已然度过了补贴退出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寒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相关企业将进一步加快由燃油车向电动汽车转变的步伐。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多年遥遥领先,2022年销量达688.7万辆,在全球占比超过6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536.5万辆。与其他国家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更加青睐,直接将全球纯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拉升至67%。

其次,中国电动汽车在技术、制造和销售等多方面齐头并进,成效显著。在技术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在制造方面,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产能;在销量方面,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方面都有显著增长。

同时,中国电动汽车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这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巨大投入,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国内充电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拓宽了中国汽车的国内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宽国际市场面临挑战

当然,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中也面临若干挑战。

一方面,中国电动汽车尚缺乏高端品牌竞争优势。目前看,中国汽车能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核心原因是性价比优势。这得益于中国汽车品牌近年来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使其不断开发应用价格更低廉的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尤其是动力电池。但要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更高端的汽车市场,价格上的优势很难进一步支撑。

中国汽车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也体现在时间、口碑、文化上,需要全面提升、深入耕作。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的影响力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上还不够大,高端用户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忠诚度不高。这是未来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的关键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中面临其他国家品牌保护壁垒。据相关报道,一些国家力图通过限制政策和关税政策筑起本国汽车产业的保护壁垒。汽车产业是一些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竞争压力,因此被视为潜在威胁。在中国电动汽车“走出去”的过程中,应重视这种潜在风险,积极制定应对策略,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的长久发展。

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

笔者认为,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国际竞争力有以下策略。

其一,深耕产品中高端品牌,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中国汽车品牌应进一步加大对外合作和出口,引进更多先进技术,从产品出发,持续提升产品的质量、舒适度以及性能,通过深入调查国际市场中高端汽车用户偏好,开发更受此部分人欢迎的产品。政府部门应积极帮助这些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实现从价格竞争优势向品牌竞争优势的转变。

其二,完善国内电动汽车发展配套设施,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对企业造成的潜在危害。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国内市场的稳定与繁荣,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电动汽车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加快城市充电网络系统的构建;提升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积极性,拓宽国内电动汽车市场,为中国电动汽车“走出去”铸牢坚实后盾;鼓励企业研发创新,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推动电动汽车产品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满足更多消费者不同需求。

其三,推动国产汽车制造“走出去”,规避潜在风险。欧盟国家正在计划对中国出口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针对此潜在风险应及早谋划应对之策,仲裁/诉讼应对是必然的,但可能是一场持久战。在寻求仲裁应对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寻求合作来化解危机,加快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外投资建厂的步伐,在推动国产电动汽车品牌走向世界的前提下,为当地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作者系嘉庚创新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