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朱凯月团队在锌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揭示了电解液中水含量对正负极界面动力学和可逆性的影响,发现通过适当调控电解液中的水含量,就可以打破锌离子电池中高容量和长寿命难以兼得的限制,使二者同时实现。相关成果发表于《化学科学》。
水系锌离子电池具有安全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在储能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然而,电解液中的水在锌离子电池中就像一把双刃剑,得益于采用水溶剂,锌离子电池不仅安全,还具有高离子电导率,保证电池具有出色的快速充放电能力。此外,电解液中水的存在有助于提供质子以插入正极材料,从而提高容量。但是,过量的水会导致负极的腐蚀、锌枝晶形成以及正极材料的溶解问题,从而影响了锌离子电池的长期循环性能。因此,为了同时实现锌离子电池的高容量和长寿命,必须精确控制水含量。
在研究工作中,科研团队选择乙腈作为有机溶剂代表,探究了电解液中不同水含量对正负极反应动力学和稳定性的影响,并找出对全电池容量和寿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电解液中即使只有少量水,也能实现锌离子电池的最高容量,并表现出优异的长期循环稳定性。在6A/g电流下,经过9000次循环后容量保留率高达80%。
此外,团队系统深入研究了含水量对钒基正极和锌负极界面微观反应机制的影响,不仅加深了对锌离子电池机理的理解,也为通过电解液设计实现锌离子电池优异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9/D3SC05726G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