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新政影响几何?

   2024-01-09 南京日报
57
核心提示:进入2024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新政落地。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将延续实施税收优惠,同时进行优化调整从过去的全额

进入2024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新政落地。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将延续实施税收优惠,同时进行优化调整——从过去的全额免征变为限额免征。

根据计算,发票价格高于33.9万元的新能源车,车主需要缴纳部分购置税。

新政落地近一周,对新能源汽车销量有何影响?用户应该如何选择购买新能源车呢?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记者对新能源车市场进行了相关采访。

变化:超33.9万元需缴纳部分购置税

所谓车辆购置税是在我国境内购置规定车辆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的一种税。在今年1月1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实施的都是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有力推动了新能源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激发了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热情。

据了解,从今年起,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从全部免征变为限额免征。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的规定,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记者采访的专业人士介绍,按照目前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来看,根据通行的机动车购置税计算方法:购车款/(1+13%)×购置税率(10%),可以算出,只要发票价格高于33.9万元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就需要缴纳部分购置税,如果购车发票价格在40万元左右,要缴纳约5000元的购置税,如果购车发票价格更高需要缴纳的购置税也会更多。从这个计算公式看,33.9万元的价格就成为是否需要缴纳部分购置税的界限。

反应:市场平稳,有人提前购车

1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软件大道一家汽车销售4S店,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记者并表示,从新政执行的近一周来看,市场总体比较平稳,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新政落地对中低价位的新能源车销售没有影响。由于33.9万元以下的销量在市场占比较大,因此对新能源车整体销量来看,并没有特别明显变化。而对33.9万元到50万元的新能源车消费者来说,虽然需要自己掏钱缴纳部分购置税,但这个购置税的数额也不是特别大,影响有限。

“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新政来看,新政策对售价50万元甚至百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消费者会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个影响也需要客观地看待。”江苏万帮外汽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坤认为,百万级的新能源车一是销量在市场上占比较少,另外这个价位及以上的消费者更多的是出于“喜欢”而购车,对购置税的细小变化并没有那么敏感,因此总体上看,目前这个级别的市场影响也不大。

当然现实中,在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中,确实是有一部分消费者是很在意购置税的,尤其是少部分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在购买中高价格新能源车时,这个购置税减免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决策。

在记者走访新能源车消费市场时,业内人士都提到了一个现象,就是部分在意新能源购置税变化的一些用户选择了提前购车,“你看现在市场是比较平稳的状态,但在去年11月份以来,也就是新能源车新政落地前的那段时间,新能源车销量比之前有了明显上升。”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影响:倒逼部分车企提高产品竞争力

从公开数据看,去年11月新能源车市场表现得确实要更为抢眼。当月,我国汽车产量创下历史新高。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9.3万辆和297万辆,环比分别增长7%和4.1%,同比分别增长29.4%和27.4%。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销量首次双超百万辆。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07.4万辆和10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0%,市场占有率达到34.5%。

有专家当时就此预测认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有望超过1000万辆,渗透率将超过40%。

从记者接触的部分消费者来看,大部分选择新能源的购车预算多在33.9万元以下,因此如果根据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新政来看,这次购置税的调整优化对占市场主流的车型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对高价位车型部分选购人群来说确实会带来一些影响,甚至有可能影响部分高端新能源车型销量。

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这会倒逼部分高价位品牌不断通过提高服务、优化产品性能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