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从一体化压铸热看汽车供应链变迁的机遇

   2024-01-26 中国质量报
78
核心提示:近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专家、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

近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专家、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对轻量化的需求持续增长,一体化压铸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现在行业内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的车企越来越多,2024年有望迎来采用一体化压铸车型的上市高峰。

事实上,2023年末,国内汽车市场已有多款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的新车发布,如问界M9、蔚来ET9、极氪007、小米SU7、星纪元ES等,一体化压铸热潮已在悄然涌动。2024年,一体化压铸将成为各大车企必争之地,产业发展趋势形成。被称为“卖铲人”的一体化压铸产业链上游设备厂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体化压铸并非新技术,但大规模应用于汽车制造却是近几年的事。开先河者是特斯拉。作为汽车行业新手,特斯拉很清楚与老牌汽车企业竞争会面临诸多困难,必须要有独到的本领才行。要么技术领先,要么成本更低,能做到其中之一便拥有竞争力。特斯拉两者兼具,尤其在后一方面,敢闯敢试,最先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

过去传统汽车制造采用冲压加人工焊接的模式,后随着自动化技术发展,形成冲压加机器人焊接模式。这种模式成本较高。而压铸工艺可以减少生产线的基础设施需求,简化生产流程,缩短生产时间。据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结构与热管理系统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体化压铸技术让原本散件的后底板零部件可以被集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传统方式相比,这种新工艺不仅可以使汽车设计研发周期压缩1/3以上,还可以让车辆减重10%,成本降低40%。

一体化压铸技术成为汽车制造实用工艺,关键在于压铸机的技术突破。据媒体报道,特斯拉为了让自家的压铸件具有高性价比,曾向在全球压铸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6家企业提出需求,最终只有一家企业接受并成功完成挑战,拿下订单。这家企业是中国力劲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3年时间里,力劲科技售出近70万台超大型压铸机,每年能让750万辆汽车用上一体化压铸车身。

在特斯拉的带动下,一体化压铸工艺开始热起来,并引发车身制造技术变革,成为汽车企业跟进的方向。通过整合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减少制造工序,使用更大吨位压铸机的国产新能源制造商实现降本增效。国内一体压铸市场方兴未艾,多家设备制造商抢抓机遇实现快速发展。有机构预测,未来两年,我国新能源(3.780, 0.18, 5.00%)汽车一体压铸件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5%,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或将超过100亿元。

一体化压铸工艺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被广泛应用,其中我国供应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传统汽车时代,以燃油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传统供应链基本被欧洲、美国、日本的企业主导,中国企业实力弱,缺少话语权。但随着汽车进入智能化时代,整个行业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中国要素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从边缘走向中心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突破不仅带动一批自主汽车品牌快速成长,也让原本传统固化的汽车供应链格局涌现出一批新角色。在压铸领域,除力劲科技,还有伊之密、立中集团等走向前台;在空气悬架领域,保隆科技、孔辉科技等国产供应商异军突起;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本土企业迅速上位,控制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崛起,汽车供应链国产替代潮正在到来。

目前,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变革,中国汽车业也处于这场变革中,迎来了大规模的转型和发展机遇。在这场时代变革中,零部件产业扮演着重要的基础角色。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迅猛发展,整个供应链体系正在经历重塑,零部件体系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面向未来,虽然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还会在一个时期内依赖欧美日等发达汽车市场供给,但随着国内汽车零配件行业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水平的提升,国产汽车零配件的进口替代趋势将变得更加明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