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到2023年底,全球粗钢产能达到24.986亿吨,比2022年增加5710万吨,增幅2.3%,相比2019年增加9160万吨,增幅3.8%。这也是10年来,全球粗钢产能首次年度增加5000万吨以上。
各地区粗钢产能情况
根据经合组织预测,2023年,亚洲粗钢产能全球排名第一位,估计为16.566亿吨,相比2019年增加了4010万吨,增幅2.5%;其次是欧洲,产能为2.943亿吨,相比2019年增加了700万吨,增幅2.4%,其中欧盟国家为2.136亿吨,相比2019年减少232万吨,降幅1.1%,其他欧洲国家为8070万吨,相比2019年增加930万吨,增幅13.0%;北美产能位列第三,为1.658亿吨,相比2019年增加1160万吨,增幅7.5%;独联体国家产能为1.451亿吨,相比2019年增加170万吨,增幅1.2%;拉美地区产能为7590万吨,相比2019年增加200万吨,增幅2.7%;中东国家产能为1.033亿吨,相比2019年增加2260万吨,增幅28.0%。非洲地区产能为5140万吨,相比2019年增加680万吨,增幅15.1%;大洋洲产能为640万吨,从2019年以来一直保持平稳。全球粗钢产能为24.986亿吨,相比2019年增加9160万吨,增幅3.8%。
产能利用率情况
近年来,尽管粗钢产能和产量都有所增长,但是产量增幅相对于产能有所放缓。全球炼钢产能与粗钢产量之间的差距估计从2022年的5.561亿吨扩大到2023年的6.108亿吨,2023年全球钢铁产能利用率连续第二年下降,降低1.7个百分点至75.6%(产量数据是根据2023年上半年的产量计算的年化产量),反映出全球钢铁需求和生产呈现疲软态势。
2024-2026年产能增长潜力
未来新增产能项目分为进行中和计划中两类。进行中的项目是那些已经在建设中或已经获得设备合同并获得重大财政或国家承诺的项目;计划中的项目具有不确定性。根据梳理,目前全球有4600万吨的新增产能预计将在2024-2026年投产,有7820万吨的新增产能处于计划阶段,可能在这一时期投产。
2024-2026年,亚洲进行中的新增产能为2770万吨,计划中的产能为4370万吨,合计新增产能7140万吨。东盟和印度占亚洲新增产能的88.7%。2024-2026年,东盟进行中的新增产能为2050万吨,规划中的新增产能为650万吨,合计2700万吨。
在其他地区,预计2024-2026年,独联体进行中的炼钢产能为280万吨,欧盟为250万吨,拉美为100万吨,中东为720万吨,北美为330万吨,大洋洲为150万吨。
新增产能结构情况
在全球进行中和计划中的1.242亿吨新增产能中,采用转炉的项目产能占比为45.2%,电弧炉项目产能占比为50.5%,其他技术路线占比为4.3%。
在亚洲,转炉产能占新增产能的75.9%以上,大多数转炉产能项目在印度或东盟地区。
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的项目主要采用电弧炉生产路线,预计2024-2026年,非洲、欧洲、中东、北美和大洋洲不会启动新的转炉项目。
电弧炉产能占比大的主要原因是减少碳排放的要求。虽然世界上71.5%的钢铁产能是高炉/转炉,但地区差异明显。非洲、中东和北美的电弧炉产能占比高,其他地区转炉产能占比高,这使得这些地区向电弧炉的转型比电弧炉占比原本就高的地区更具挑战性。
目前,从高炉/转炉转向电炉可能是减少钢铁生产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最有效技术。这是因为采用废钢的电弧炉路线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到高炉/转炉的三分之一。除了亚洲、独联体和拉美外,在未来三年内,电弧炉将是新增产能投资所考虑的最主要技术路线,即使在高炉/转炉一直是主流的欧洲也是如此。然而,未来仍有诸多挑战。因为采用电弧炉取代高炉/转炉的转换成本高,涉及大量资本支出,并增加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主要来自更高的原材料和电力成本,以及对废钢和其他金属的需求。虽然各国更换设备所需的初始投资可能近似,但获得原材料和能源的途径不同,价格存在差异。事实上,有关企业考虑从高炉/转炉转向电弧炉,都是基于对能源和废钢的需求,以及政策方面的判断。
在一些地区,高炉/转炉炼钢的成本仍具有竞争力,对未来废钢供应和成本上升的担忧可能会阻碍这些地区转向电弧炉炼钢。因此一些国家采用向现有高炉中吹入氢气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新增产能投资情况
对于全球新增的313个正在进行或计划开展的炼钢项目,属于某国国内投资者所有的项目有277个,占88%;属于基于一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的跨境投资项目有24个,占比8%;属于国内外投资者合资开展的项目有12个,占比为4%。
对于跨境投资,亚洲是最大的投资目的地,有13个跨境投资和11项合资项目。非洲跨境投资项目有5个,合资项目有1个。北美跨境投资项目有5个。独联体、欧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地区没有跨境或合资项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