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东国家加快能源转型进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2024-03-05 中国商务新闻网
157
核心提示:近年来,中东地区气温每十年上升0.46℃,远高于0.18℃的世界平均水平。气候变化不仅给中东地区带来严重的缺水和土地盐碱化问题,

近年来,中东地区气温每十年上升0.46℃,远高于0.18℃的世界平均水平。气候变化不仅给中东地区带来严重的缺水和土地盐碱化问题,而且引发一系列极端天气。极端温度、水资源短缺、沙漠化蔓延、海平面上升等使中东成为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了《中东黄皮书:中东发展报告No.25(2022~2023)》指出,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中东国家成为气候变化问题国际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

第一,中东国家积极举办气候变化问题相关的国际会议,展现了致力于全球治理的强烈意愿。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会议(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成功举行,埃及以此塑造其在中东地区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地位。在COP27期间,埃及和沙特共同主持第二届“绿色中东”倡议峰会,提倡中东国家开展区域性合作,减少区域内碳排放,开展绿化种植、修复耕地等;埃及还与阿联酋签署了新能源合作协议,两国将在埃及合作建设装机容量为10吉瓦的全球最大陆上风电厂。

此外,2022年3月在迪拜举行首届中东气候周(MENA Climate Week),2023年中东气候周活动于10月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办。2023年11月,阿联酋主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会议。连续两届气候变化大会以及中东气候周国际会议在中东国家召开,不仅显示出中东国家成为气候变化问题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者,而且标志着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中东地区的气候变化问题和国际气候变化合作迎来“中东时刻”。

第二,中东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计划。阿联酋制定了《2015~2030年绿色议程》,它是第一个公布国家气候战略的海湾国家,并将其气候战略与经济发展计划对接。科威特于2019年发布了《2019~2030年国家适应计划》,摩洛哥于2019年制定了《2030年国家气候计划》。2021年3月,沙特公布了沙特绿色倡议和中东绿色倡议,目标是未来几十年在沙特种植100亿棵树,将树木覆盖面积相比目前水平增加12倍,到2030年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1.3亿吨碳排放,并在中东地区种植400亿棵树。

2021年,卡塔尔部长理事会批准了《国家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旨在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2021年,埃及宣布将执行《埃及国家气候变化战略2050》。此外,一些中东国家还制定了本国“减碳”路线图。例如,2021年底,阿联酋宣布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东产油国中首个提出碳中和战略的国家。此后,以色列、摩洛哥也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土耳其宣布到2053年实现“碳中和”,沙特、阿曼、巴林、科威特等国宣布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第三,中东国家加快能源转型进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阿联酋已成为太阳能光伏开发的地区领跑者,预计到2025年,阿联酋可再生能源产能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1%,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从2020年的7%增加到2030年的21%。沙特、阿联酋、卡塔尔逐步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减少碳排放。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增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生产项目,摩洛哥可再生能源的旗舰项目——努奥太阳能发电园已建设完成,并全部投产。埃及政府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并计划到2035年将可再生能源产量提高到能源总产量的42%。为吸引和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阿联酋、摩洛哥、约旦等逐步取消对汽油和燃油的补贴。

第四,加大绿色投资和气候融资,打造多样化气候融资工具。中东地区目前获得的气候融资金额仍然较少,每年大约160亿美元,这对于中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远远不够。2021年,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与阿联酋共同启动了能源转型加速器融资平台(ETAF),旨在加快发展中国家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步伐,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根据协议,ETAF计划先期融资10亿美元,其中阿联酋承诺将通过阿布扎比发展基金会为平台注资4亿美元。2020年,埃及推出中东地区首个价值7.5亿美元、收益率5.25%的绿色主权债券。2022年,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发布了绿色金融框架,旨在筹集资金支持2021~2025年的绿色转型,目前已经发行两种绿色债券。2023年1月,沙特表示将投资高达1万亿里亚尔(约合2664亿美元)来生产“清洁能源”。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