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3月4日至11日在京举行,双碳目标、低碳经济、能源转型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24年十项重点工作,其中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聚焦低碳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政府工作报告对新的一年提出的重点部署。
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达到14.5亿千瓦,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双碳目标引领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建议以创新之进促稳步发展。他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背景下,新能源形态、功能、技术、运营面临重构,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更好地保障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带来《关于夯实碳市场基础,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提案》。李书福表示,我国出台的系列文件已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和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力推动了经营主体和社会各方主动护绿、降碳、减排。
他提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应充分发挥“链长”作用,引导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有效降碳,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碳市场相关提案议案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中国需要及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交易市场的立法层级与效力。
他建议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将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纳入交易主体,改善市场活跃度,同时进一步健全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的政策法规,推动完善第三方核查机构资格标准,建立可持续性第三方核查制度,推进核查市场化,保障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提案》中提到,中国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碳价格相对偏低,建议参考欧盟等成熟碳市场,引入金融机构等其他有参与意愿的市场主体参与碳交易,并开发运用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以提升碳市场活跃度,同时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聚焦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 CEO 张雷表示,要用抓煤炭保供一样的力度,抓可再生能源的建设,是立得高效;建设大规模风光基地,加强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是立得充分;通过在西部大力发展零碳产业园,促进绿电本地消纳,培育新工业体系,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是立得全面。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 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提出实施可再生能源、核电等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
“核能具备明确的绿色低碳属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选择,有助于实现供应安全前提下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建议,在“双碳”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核能的绿色低碳属性,将核能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率先向核电电力用户颁发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向核能发电企业颁发绿色电力证书,为核电提供绿色低碳属性的权威证明;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核能作为低碳能源消费的国际互认,帮助出口企业树立绿色形象,为其应对碳关税提供支撑。
发展绿氢是低碳驱动下全球能源革命的共识性解决方案。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建议,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离网制氢项目申报。对离网制氢项目的申报,政府给予相应政策、税收补贴,开通离网制氢项目申报流程的绿色通道,将绿氢和绿氢化工纳入绿色金融重点支持对象,降低绿氢项目贷款利率以及土地、税收等成本。明确政策要求,促进绿氢多应用场景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震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减排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未来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系统性变革。需要通过法律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强制性来保障“双碳”目标实现,向社会和产业界传递清晰且明确的未来绿色发展预期,凝聚起更加广泛的共识。
他建议,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立法、修法等工作;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等专门性立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的制订;加快修改与协调现行法律规范,启动对环境保护法、资源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清理现有法律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不相适应的内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