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匠心绘绿色 赋能强底色——赤峰云铜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侧记

   2024-03-22 中国有色金属报社
92
核心提示:今年1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赤峰云铜)首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今年1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赤峰云铜)首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这是赤峰云铜获得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后,又一份绿色成果认证,标志着赤峰云铜绿色发展成果获得国家认可,跻身全国绿色工厂建设先进行列。
  多年来,赤峰云铜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锚定低碳环保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实现科技创新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赋能。
  始终如一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多年来,赤峰云铜紧紧围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坚定地走在通向绿色工厂的大道上。
  赤峰云铜先后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每年依托植树节、“六五”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植树活动、垃圾分类和低碳出行等环保实践主题活动,增强公司广大党员干部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在全公司上下营造了爱绿、护绿和植绿的浓厚氛围。据统计,赤峰云铜厂区总面积105.85万平方米,经过几年来的匠心打造,绿化面积达到20.9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9.7%,厂区内规划有序地种植国槐、金叶榆和桧柏等各类乔木和灌木10万余棵,青草如茵、绿树成行和空气清新的“花园”式工厂,使前来考察和调研的国内同行和各级领导交口称赞。
  精细管理
  提升绿色发展质量
  赤峰云铜以能源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为抓手,建立长效节能机制,不断提升企业能源量化管理水平。同时,赤峰云铜将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日常工作中,持续高效推进能源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内蒙古重点用能单位,赤峰云铜建立了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并与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完成对接,严格控制燃料率,提高蒸汽利用率减少损耗。通过能源在线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了能耗指标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2022年与《铜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中指标值进行对比,赤峰云铜铜冶炼综合能耗达到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的先进值;与《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中指标值进行对比,公司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同时,赤峰云铜还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不断完善生产工艺流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企业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近100%,位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
  打造绿色发展引擎
  赤峰云铜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通过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全面推进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为加速高质量发展和打造世界一流铜冶炼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引擎。
  对于铜冶炼企业而言,降低能耗、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在强烈的创新发展意识驱动下,经过多年总结和实验,赤峰云铜在国内率先淘汰PS转炉,成功研发出双炉粗铜连续吹炼技术,彻底解决了传统PS转炉工艺存在的烟气、烟尘、废热逸散等低空污染难题。该技术具有利用余热、降低成本、改善作业环境、节能环保等显著特点,对我国铜冶炼行业清洁生产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该技术也因此荣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在技术创新中分享到绿色发展红利的赤峰云铜,经过不懈努力,又开发了“新型双侧吹熔池熔炼炉+多枪顶吹连续吹炼炉”的粗铜连续冶炼工艺,并将其应用于搬迁扩建改造项目铜冶炼工艺中,有效解决了铜冶炼生产吹炼工序中存在的含硫烟气无组织逸散和难收集难题,实现了低能耗、低成本和清洁生产提档升级。
  打造绿色工厂,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赤峰云铜久久为功,把这一始终坚守的理念逐渐变成一个个达成目标的阶梯。截至目前,赤峰云铜申请专利114项,已获得授权62项;“双炉多枪顶吹连续吹炼炉”荣获第24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一种铜精矿连续生产粗铜的二连炉装置”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专利奖银奖。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赤峰云铜将以“135”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引,锚定打造世界一流铜冶炼企业的目标,以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称号为全新起点,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赋能,奋力谱写新时代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