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点燃智力引擎 蓄势转型破题——京蒙协作赋能内蒙古创新发展系列报道二

   2024-04-03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83
核心提示:深化合作聚贤才,智力引擎再添彩。内蒙古借助“最强大脑”,发展“院士经济”,聚焦“内蒙古所需、北京所能

深化合作聚贤才,智力引擎再添彩。内蒙古借助“最强大脑”,发展“院士经济”,聚焦“内蒙古所需、北京所能”精准推动科技创新供需对接,以顶级专家和创新团队领衔服务产业创新,将智慧力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浪潮下,2023年,李晓红、钟志华、邓秀新等40余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来我区调研并指导行业发展;5位两院院士与自治区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探索出一条跨区域高质量合作新路径。

打造“院士经济” 助力产业创新

内蒙古是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第一的省区,随着内蒙古煤矿开采深度的逐步增加,煤矿开采条件日趋复杂,水文地质类型由简单向复杂演变,水害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煤与水的协调开发矛盾愈发突出,给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如此困境,自治区推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势学科、团队与自治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优质创新资源与应用场景紧密对接。

2022年9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在鄂尔多斯市揭牌,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担任首任院长。长期以来,武强及其团队致力于矿井水全生命周期保护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研究工作涵盖了矿井水资源全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包括源头保护、无害化处理、可持续利用及安全深部封贮等,为矿区生产安全、水安全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性支撑。

武强院士(右二)带领博士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

近两年,武强及其团队在北京、鄂尔多斯两头跑,为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寻找到了新出路——建设煤—水双资源协调开采示范矿井,有效地解决了鄂尔多斯乃至全国矿井的生产安全、地下水保护、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等系列难题。

与此同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葛世荣院士专家团队承担的首个“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机器人”——针对复杂、危险、恶劣环境下的大型露天矿场无人驾驶运输作业需求,以“工艺体系+关键技术+系统集成+规模应用+评价示范”为主线,研制出大型露天矿机器人化自主运输装卸系统。

“露天矿无人驾驶卡车技术对矿山的绿色、安全、高效、智能建设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2023年8月,全国露天煤矿绿色低碳发展现场会上,“智能机器人”闪亮登场。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生产现场——载重达300多吨的矿卡,在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情况下,流畅地前进、倒车、停靠、装载,令与会人员赞叹不已。

目前,该“智能机器人”已在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矿开展10台运输车应用示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葛世荣院士专家团队制定企业标准5项,申请专利4项,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各关键指标均已达到国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极大地推动了内蒙古乃至我国智能矿山的发展。

“以优势特色产业应用场景对接北京院士专家团队,以科技赋能,做好鄂尔多斯现代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鄂尔多斯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京蒙协作以来,鄂尔多斯市通过引进北京优势资源共同建设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

随着“科技创新倍增计划”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创新动能正在向内蒙古涌动、集聚。

“对于奶业来说,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之一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介绍,京蒙协作开展以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与4名院士、19名专家团队进行合作,先后开发出低乳糖奶,解决消费者乳糖不耐受的情况;研发出的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维护婴配粉供应链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开发的益生菌新型递送技术,有效降低了益生菌在加工过程和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损失,取得国际领先的水平……这些技术成果,也已经或即将应用在产业化生产中,为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增添创新动能。

内蒙古横跨“三北”、资源富集,农牧、能源、稀土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潜力很大 。

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自治区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2023年聚焦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问题,积极发挥院士等高端智库作用,推动院士专家服务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后启动内蒙古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研究、内蒙古碳汇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内蒙古硅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3项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以及“双碳”背景下内蒙古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协同开发战略研究、内蒙古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7个自治区支持的战略咨询项目,吸引31位院士、24个区内外的高校、研究院所参与项目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科学支撑。

“在京蒙协作带动下,吸引了一大批院士等高端人才投身内蒙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内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合作,在良好成效基础上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形成长期稳定、深度的合作机制。”自治区科技厅科技合作负责人说。

创新,持之以恒。转型,立足实际。高水平团队走进内蒙古,“卡脖子”问题加快解决,产业链创新链水平不断提升,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更加稳健,前景将更加光明。

引入人才“活水” 滋养发展“沃土”

“专家们回北京了吗?感谢他们救活了我家2000亩草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陶海牧场的牧户孙良一直念念不忘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团队给予的帮扶。

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团特聘专家李子钦带领博士研究生在田间鉴定油菜品种。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不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依托中国科学院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积极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建设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20余万亩,其中,滴灌近30万亩,喷灌近190万亩。这些工程对于缓解田间干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效力,进一步提高粮油产能,2023年集团以中国科学院为技术支撑,针对小麦、油菜、甜菜3种主栽作物,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经过1年的时间,总结出一套适宜本地的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经验,推广应用到全集团同类型近190万亩耕地上,实现了粮油产能的整体提升。

经实收测产,各作物均实现了增产增效。其中,小麦示范区最高产量690.9斤/亩,比常规水浇地增产79斤/亩,亩增加利润83.48元;油菜示范区最高346斤/亩,比常规水浇地增产167斤/亩,亩增加利润517.71元;甜菜示范区6368斤/亩,比常规水浇地增产252斤/亩,亩增加利润61.51元。

窥一域而知全局。

一年来,内蒙古以战略合作、科研合作、产业合作为抓手,依托科技特派团、“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引进140余名北京高水平专家来内蒙古指导创新创业。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

锡林郭勒盟是国家规划的大型煤电基地之一,煤电装机规模居自治区首位,承担了重要的保电任务。与此同时,产生的粉煤灰量也巨大,综合利用途径中,60%以上还是依靠矿坑回填和矿山治理。怎样高效高质综合利用好粉煤灰等发电固废,是锡林郭勒盟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2023年9月21日,自治区科技厅邀请国内粉煤灰领域知名专家——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主任李会泉、研究员李少鹏以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粉煤灰专业委员会主任胡维淳等,赴锡林郭勒盟调研,把脉问诊我区煤电产业固废粉煤灰如何实现综合高质利用。

“科技赋能·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全国100余位院士专家齐聚巴彦淖尔市,探讨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阿拉善盟选聘中国科学院张懿院士、冯起院士为精细化工、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呼伦贝尔市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的7个高端人才团队。

引入人才“活水”,滋养发展“沃土”。

京蒙高科孵化器作为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优势科创资源的重要“桥梁”和“枢纽”,吸引北京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进入“飞地”,将人才的户籍档案、劳动关系留在“飞地”,把创新团队的研发活动和科研成果引入内蒙古。

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围绕种业育种、育繁、机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等制约草产业发展难题,聘请以南志标院士为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等16位国内草业领域顶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协同开展联合攻关,实施了一系列关键科研课题,涵盖了草品种选育、草原退化修复技术等领域的多个内蒙古“揭榜挂帅”“科技兴蒙”以及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为内蒙古草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互赋能,相向发展。

北京市支援办、北京市科委提供了7个科技管理部门岗位、7个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门岗位、16个在京企业孵化器、科创基地、技术合作中心等服务岗位,帮助我区选派的30名基层科技管理干部人才开展跟岗学习。通过跟岗学习,不仅让内蒙古科技管理干部人才借鉴了好经验好做法,更探寻到了产业创新、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等多方面的合作路径。

加快京蒙协作、打造科技教育人才“强磁场”,京蒙携手,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冲劲,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评论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从世界范围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重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科技正为经济和产业变革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将前所未有地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传统产业得到革命性重塑,新兴产业日益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

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人才,特别是能够紧跟并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创新型人才。2023年,内蒙古深化“科技兴蒙”行动,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培育11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培养自治区杰出青年46名、西部之光优秀青年学者64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673名;建成55家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60名、科研人员近千名;新入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6名,4人进入国家人才计划,实现历史性突破。这组数字,记录下“最强大脑”与“硬核产业”的激荡碰撞,印证了人才发展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实现了内蒙古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谋人才就是谋发展。各地各级应抓住机遇,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把企业、高校、院所的手牵在一起,充分发挥科研优势,让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汇聚起来,开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沟通合作,在产业发展、高端智力引进、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