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一早,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德州马铃薯产业服务团团员、希森集团乐陵公司总经理孔海明便驱车来到乐陵市大孙乡巩家村马铃薯种植基地。下车后他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走进田间翻开垄上的泥土,认真查看新种植的马铃薯生长情况。
“再有10天就能发芽了,冒芽后要及时覆土,温度太高会灼伤嫩芽。”“这是新研发的‘希森4号’品种,具有早熟、薯型大的特点,苗期要及时浇水追肥。”种植户看到孔海明的身影,立即赶过来“取经”。孔海明热情地向他们介绍薯种生长情况,并叮嘱注意事项。
孔海明在乐陵市各乡镇忙得站不稳脚,而同样是产业服务团团员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在位于东营市的黄三角农高区马铃薯种植基地同样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在中度盐碱地上筛选出20多个耐盐碱的马铃薯资源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培植的杂交组合获得了1万多粒的实生籽,培育的新品种亩产已达3吨,在农高区盐碱地推广面积已超过1000亩。”盐碱地变身“聚宝盆”,这让胡柏耿高兴不已。
像马铃薯产业这样的农业特色产业服务团,德州市还有7个。
农业是德州市传统优势产业,为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将新技术、新成果、新动能送到田间地头,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2021年,德州市开展打造农业特色产业服务团。每个服务团由5至7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专家组成,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开展定点帮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专家基层行等活动。
为提升对接服务的精准性,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开展走访调研活动,详细了解各县市区的农业技术需求、人才需求,以产业为导向,推动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在此基础上,组织遴选农业科技特派员、高校院所农业领域专家等精干力量组建产业服务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让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送到百姓家。鼓励引导科技特派员带头引项目、建基地、搞示范、接龙头,与农户和基层经济组织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截至目前,德州市共组建出马铃薯、玉米、辣椒、金丝小枣、牧草、蔬菜等8个农业特色产业服务团,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德州市71名农村科技特派员进入省科技厅农村科技特派员遴选申报系统。截至目前,德州市入库科技特派员达448名。2023年,累计上传科技培训、种植技术服务、现场指导等工作动态2000多条。
“产业服务团是科技下乡的‘快速路’,能‘点对点’、精准地把科技服务送到农民身边、送到田间地头。”德州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表示,他们将继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造更多的产业服务团,为全市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