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发布

   2024-05-31 中国科学报
47
核心提示:5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发布《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集中呈现了基于消费端视角的全球碳排放研究

5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发布《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集中呈现了基于消费端视角的全球碳排放研究最新结果,显示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主要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生产端碳排放核算体系以生产活动属地为边界,不能完全体现经济活动的互联中转移互通性,忽视了商品和服务过程中转移的隐含碳排放。”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介绍。基于消费端的碳核算则着眼于消费行为所引发的碳排放,能够全面核算不同地域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刻画经济活动中的碳足迹,评估不同消费主体所引发的碳排放动态,从而明晰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归属。

为此,报告系统刻画了全球贸易体系和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碳转移和碳流动的轨迹。基于国家(区域)碳排放和产品碳排放,报告分别构建了投入产出模型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为消费端碳核算建立了科学、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报告综合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全球消费端碳排放情况。

报告显示,1990至2019年间,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主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1990至2019年间,中国消费端碳排放始终低于生产端碳排放,生产端和消费端碳排放差值由1990年的7.0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18.0亿吨;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了83.3%,为全球提供了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

以中国为例,报告同时研究了典型行业的贸易碳排放转移。2021年,因钢铁原材料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1.0亿吨,因光伏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2.5亿吨。

报告指出,全球减碳目标的共同实现,要靠各国携手共进,切实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减碳责任,加强南北合作,推动全球技术进步。后续应进一步加强消费端核算方法学研究,增加研究产品的覆盖度,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全口径碳核算技术体系,以获得更加深入、精确和全面的核算结果。

据悉,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牵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编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