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曼谷,2024年5月9日] 以“绿色站点,智赢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全球ICT能效峰会顺利召开。国际电信联盟(ITU)、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AIS、Zain、中国移动、Smart Axiata、马来西亚Universal Service Provision(USP)、XL Axiata、华为数字能源等通信行业标准组织、产业协会、*运营商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活动上发表主题演讲,共议网络绿色转型之路,挖掘ICT能源基础设施的价值潜力。
portant;" width="641" />
从能源消费者走向能源产消者,运营商赢在碳中和时代
峰会伊始,华为数字能源副总裁、首席营销官方良周介绍,华为数字能源通过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在清洁发电、绿色ICT能源基础设施、交通电动化、综合智慧能源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数字能源产品与解决方案。
portant;" width="641" />
华为数字能源副总裁、首席营销官方良周
面向ICT能源领域,他谈到,当前运营商虽然存在减排和能源支出升高的压力,但可充分利用其能源基础设施优势,包括物理站址和电力资源等,通过引入新能源创新技术及解决方案,拓展业务边界,从能源消费者走向能源产消者。
站点进行绿电生产
全球约有750万个物理通信站点,随着光伏度电成本持续优化,光照条件良好的站址部署分布式光伏系统,可完成良好的商业闭环,不仅自发自用节省电费,且有机会获得绿电收益。
站点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
随着全球清洁能源规模增大,调峰、调频等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作为响应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的核心基础设施,储能资源的价值重要性越发突显。运营商为保障通信业务,本身已部署较大规模的储能资源,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升级,即可在单一备电的基础上新增错峰用电、虚拟电厂(VPP)调节等更多功能,实现价值多元化。
此外,存量站址可建设电动车充电设施,参与全球交通电动化转型。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运营商顺应能源变革潮流,融入全球零碳进程,将赢在碳中和时代。
站点能源目标网助力 运营商建设绿色低碳网络
全球运营商正加速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未来5年期间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然而,网络演进后随着流量的增长,网络能耗和电费将同步攀升。在全球能源价格普涨的环境下,若采用传统站点建设及运行模式,能源费用的增长将可能侵蚀网络演进带来的利润增长。
portant;" width="641" />
华为数字能源西欧副总裁、CTO Michel FRAISSE
华为数字能源西欧副总裁、CTO Michel FRAISSE表示,作为能源消费者,运营商需要利用高效用电方案重构能源设施。因此,华为提出“站点能源目标网”理念,打造包括极简建站、绿色供电、低碳运行在内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助力运营商建设绿色低碳网络。
极简建站
通过“房变柜,柜变杆”,推进站点形态极简演进。站点面积从12㎡减少至“0”㎡(刀片电源挂墙抱杆即可安装);站点能效从60%提升至97%。
绿色供电
站点灵活部署光伏系统,减少市电和油机使用,清洁绿电成为运营商网络主要能源。
低碳运行
主张全面锂电化,实现站点储能由简单备电向智能储能跨越,助力运营商节省储能投资、节省用电,释放储能资产价值;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下一代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全网能源高效管理,能效和碳排放可视、可管、可优。
华为发布全场景智能通信电源解决方案
电源,是站点能源解决方案中的重要部件、站点电力流转的核心枢纽,犹如人体的心脏。电源的差异,将直接影响站点用电的效率。在此次活动上,华为数字能源站点能源领域发布“华为全场景智能通信电源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满足运营商“一次部署,十年演进”的卓越电源。
portant;" width="641" />
现场发布仪式
极简:传统电源扩容需叠加多套设备,华为智能电源采用全模块化“乐高式”设计,按需配置,弹性扩容,一套代替多套;极致高密,体积仅为传统电源的50%,易部署;支持多能源输入和多制式输出,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高通用性,站点可实现ICT融合供电,发展多元业务。
智能:采用智能空开,用户可通过软件自由定义空开容量、空开标签、空开用途、空开分组;支持用电授权、智能计量、备电切片、远程电池测试等功能;与传统电源相比,更加贴合个性化需求,极大提升站点用电管理的灵活度、精确性以及效率。
绿色:整流模块效率高达98%;系统支持电混、油混、光混3大混合用电方案,达到省电去油的同时,站点绿电比率和可靠性均得以提高;支持负载级碳排放分析管理,助力网络加速减碳。
“绿色站点,智赢未来“,全球ICT能效峰会,致力于推动通信行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借助这一国际性沟通交流平台,运营商客户将能够更好地把握绿色转型的机遇,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的双赢。华为站点能源深耕绿色ICT能源技术及解决方案,助力运营商建设绿色低碳网络,实现能源转型,共同推动行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低碳的未来迈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