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美的楼宇科技首次亮相2024SNEC展,“全链以赋”推动建筑绿色能源发展

   2024-06-06 5e
33
核心提示: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装机规模激增,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和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装机规模激增,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和产能呈爆发式增长。其中,光伏发电凭借可开发总量大、安全可靠、环境影响小、应用范围广、成本相对低廉等特点,可以适配家庭、商业、园区等多种不同使用场景,被广泛应用。

然而,目前风光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系统性挑战,消纳新能源大规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据《2024年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3.4%,环比下降4.7%,光伏利用率首次跌破95%。现阶段,储能被看作解决消纳问题最直接的手段。

“新能源+储能”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安全挑战。储能系统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散热不佳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据统计,2011-2021年的近十年间,全球共发生32起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其中66%(21 起)的储能电站起火爆炸发生在充电中或充电后休止中。解决储能热管理的关键安全问题,对储能产业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这些实际应用问题, 6月13日-15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上,美的楼宇科技联合美的工业技术旗下科陆电子共同参展,给出了独特的“全链以赋”答卷。

图片1.png

从“储”到“用”,建筑,作为能耗的核心载体,如何实现建筑能源供需过程全链路提效,使绿色能源得以在不同建筑场景更好地落地,从而加速零碳建筑的实现,是千行百业用能结构转型,继而迈入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本次展会美的楼宇科技将展出储能热管理、零碳商业、零碳工业园区、光储热柔、高效机房、综合能源管理、虚拟电厂七大展区,全面展示其在源网荷储不同领域,将绿色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带来在不同建筑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作为智慧建筑综合服务商,美的楼宇科技依托建筑全链路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以能源数字化管理为高效支撑,当前已助力全球超10万栋建筑绿色升级。

针对储能热管理,美的楼宇科技不仅牵头了储能行业首个热管理国家标准,本次展会上还将展出按照行业最严苛场景设计的储能空调,可在低温、高温、高盐高湿、雷雨天气、高海拔以及风沙等恶劣环境下可靠运行。美的储能空调已通过北美UL认证和欧盟CE认证,满足储能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需求。除储能空调外,美的楼宇科技将带来依托旗下核心产品鲲禹高温离心式热泵、鲲禹冰蓄冷磁悬浮离心机、数智多联机MDV8等不同产品打造的高效机房、零碳商业、光储热柔等解决方案。

电网是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用电需求持续增长,峰谷负荷差持续扩大。虚拟电厂的出现则对上述痛点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美的楼宇科技自研打造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并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达成战略合作,通过电网侧对空调设备负荷的柔性调节实现对能源优化管理,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落地。

此外,建筑减碳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美的楼宇科技提供建筑综合能源管理解决方案,覆盖能源投资管理、能效保证、能源托管、节能分享等,涵盖EPC、BOT、EMC等多种商业模式,以满足客户不同的业务需求,帮助客户实现能源业务的高效、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楼宇建筑是我国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其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更需要以数字化管理为支撑,构建出切实可见的全链路低碳、绿色建筑。而美的楼宇科技则是践行者,提供软硬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不断发掘应用新场景,解决供端存量和需求端保障的矛盾问题,为城市建筑绿色化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本次SNEC光伏展美的楼宇科技又将为行业带来怎样的惊喜,6月13-15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8号厅 8.1HE210 展位,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