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宁德时代、比亚迪入局 动力电池将进入6C时代?

   2024-06-14 绿研院
55
核心提示: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提速,超充技术已成为缓解新能源车补能等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众多企业纷纷入局。据36氪报道,宁德时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提速,超充技术已成为缓解新能源车补能等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众多企业纷纷入局。

据36氪报道,宁德时代计划在下半年推出充电倍率达到6C的动力电池,为麒麟电池的二代产品。理想、极氪汽车等公司都已经与宁德时代就麒麟二代产品进行了技术交流,但尚未决定是否今年推出搭载相应技术的产品。

据了解,理想MEGA与全新极氪001分别搭载了宁德时代的5C麒麟电池和5C神行电池,充电峰值倍率均能达到5C,基本可以实现在12分钟内将电池从10%充到80%。

与此同时,三年未发布电池新品的比亚迪也在酝酿推出快充电池产品。有接近比亚迪的人士告诉36氪,比亚迪二代刀片电池或将在下半年推出,“同时,比亚迪的6C电池也在研发中。”

除了这两家头部企业以外,中创新航2023年末就曾表示,公司将在2024年四季度量产支持6C充电倍率的46系大圆柱电池,同时充电10分钟补能80%的5C电池也将在2024年量产装车。

多家企业竞逐6C超充电池赛道

电池行业的“C”指的是充电倍率,理论上来讲,动力电池支持“几C”的充电倍率,就可以在几分之一个小时内将电池充满。但在实际充电过程中,一般以峰值倍率为标准,即充电过程中,最峰值的倍率能达到“几C”,便可称为“几C超充”。

继3C、4C、5C之后,目前,电动汽车电池正迈向6C时代。绿研院注意到,进入2024年,电池企业在超充、快充电池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布局明显加快。

今年4月,正力新能发布了可支持4C快速充电的170kWh电池产品——正力·骐龙。该电池集超安全、超高能量密度及整车100万公里超长寿命和充电10分钟续航500公里的超快充技术于一体,支持纯电MPV车型,满电续航1000公里以上。据悉,该电池系统搭载的46尺寸大圆柱电芯能量密度达306Wh/kg。

同在今年4月,欣旺达正式发布超充电池闪充电池3.0 6C LFP欣星驰、6C NCM欣星耀。最新发布的闪充电池峰值充电倍率为6C,欣旺达超快充技术使得电池充电速度比传统电池提升了数倍,充电峰值倍率达6C,仅需10分钟,就能充电至80%SOC。而欣旺达超级快充4C电池产品已经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量产,并实现商用。

长城汽车在今年5月,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交流会表示,在快充技术方面,长城汽车管理层称4C超充能力电芯已开发完成,正在做6C倍率的超快充电芯,目前已进入验证阶段。搭载后,可实现10分钟补能500公里。

此外,蜂巢能源、巨湾技研、兰钧新能源等锂电企业也有快充技术和产品的投资。

2024年或为超充标准落地元年

一位业内人士曾预测,“超充车的市占率将从2023年的3%提升至2030年的52.5%”。

工信部装备中心艾迪智联总经理李方正曾在某峰会致辞中说,超快充技术满足消费者快速充电的需求,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议加快推动超快充技术创新发展,持续完善超快充标准的制定。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领域总裁王志武则预计,到2028年电动汽车超充车型的占比超过80%。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李阳兴认为,2024年是超充标准落地的元年,未来大功率的充电桩成为公共充电桩的主要建设主体。李阳兴称,行业端和消费者端对超充都是有需求的:行业端,有效地破解新能源车的充电焦虑,只有更多标配超充的新能源车,充电行业才能良性发展,也将反哺新能源车的销售;消费者端,也需要超充提升用车的体验,用户正在从追求“长续航”转向“适度续航+超级快充”的转变。

有观点指出,超充电池设计面临两个极限挑战。第一,在极限下,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过程,因为充电过程快意味着锂离子在正负极隔膜之间快速地移动。如果移动不好,可能造成很多安全问题,造成锂的积累。第二,锂离子电池产热和散热问题。

而大功率充电对电芯体系化设计及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动力电池要实现高倍率充电,需全面系统优化电芯内部离子传输路径,缩短离子传输距离,提升离子传输速度,做好热管理。这需要行业持续做好技术创新与突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立金说。

如何做到6C快充

要想实现6C快充,不仅要在电芯材料层级开始改善,还要在电池系统层面进行升级。

36氪在报道中提到,首先,在材料端,快充电池不仅要搭配快充石墨、适用于快充的电解液、隔膜等材料,还可以将基础的磷酸铁锂材料和三元材料进行“混搭”使用,均衡性能。

其次,充电倍率越高,电池产热越多,因此快充电池需要更强大的冷却系统来抑制温度,保证安全性。

至于如何实现6C,并兼顾更高的能量密度,有行业人士分析称,“不排除采用铁锂+三元的混合材料体系,这是行业中一个新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