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福建省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4-03-26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52
核心提示: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福建省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严禁违规新增钢铁产能,全面推动绿色布局,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升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福建省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严禁违规新增钢铁产能,全面推动绿色布局,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积极稳妥推进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确保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福建省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也是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福建省钢铁工业基本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格局,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推动福建省钢铁行业绿色化、低碳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确保行业实现碳达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立足福建省钢铁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行业兼并重组为抓手,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支撑,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政策体系,积极稳妥推进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确保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二)基本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根据福建省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对照国家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目标要求,科学提出行业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等目标。全行业统一认识,强化目标导向,共同行动,形成合力。

坚持效率优先。把提高钢铁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放在首位,以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为抓手,深挖节能降碳潜力。推进能源资源科学配置,优化能源结构和流程结构,实施能效提升计划,提高单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发挥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开展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发,促进数字赋能降碳,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坚持协同推进。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一项多维、立体、系统工程,统筹行业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环境保护与低碳转型关系,协同推进碳达峰、绿色发展、环保等各项工作,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以实现多重目标下的动态平衡。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行业碳达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吨钢综合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全省钢铁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30%,电炉钢产能占全省钢产能比重20%以上,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

“十五五”期间,能源利用效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2030年前实现行业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严禁违规新增钢铁产能

坚决遏制钢铁冶炼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和钢铁冶炼项目备案管理有关规定,坚持以存量调整为主,增量发展为辅,引导钢铁冶炼项目建设依托具备条件的现有冶炼生产厂区集聚发展。落实钢铁行业阶梯电价、差别电价等差别化调控政策,引导骨干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推动装备升级,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钢铁冶炼项目管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拟建、在建项目严格对照行业能效标杆及超低排放水平建设实施,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加强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项目备案、环保、节能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巩固去产能成果,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全面推动绿色布局

推动装备绿色改造。鼓励宁德、福州、漳州、三明和泉州等重点区域提高淘汰标准,加快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工艺和设备退出。全面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施存量产能绿色改造,推进钢铁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优化空间布局。综合考虑原燃料距离、钢材消费市场距离、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物流配套能力等因素,引导省内钢铁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动优势产能向福州、宁德、漳州、泉州聚集,大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钢铁产业集群。在钢铁产业集聚区强化制造业布局,推动钢铁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优化产品结构。以提升钢铁产品供给与需求动态适配性为导向,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具有轻量化、长寿命、耐腐蚀、耐磨、耐候等特点的绿色低碳产品,提高绿色产品比重。引导企业发展高氮高强度不锈钢、H型钢、汽车用板、涂镀钢板、电工用钢等产品,着力提高钢材性能。研究开发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特、精、高”关键品种,提升钢材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持续改进产品可加工性,满足用户精准制造需求,提高钢材利用率,引导促进建筑、机械、汽车等下游行业绿色低碳消费。(省工信厅、发改委、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构建绿色供应链。引导龙头企业完善绿色供应商制度。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建设物流平台,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大铁矿石、煤炭、钢材等大宗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动公转铁、陆转水、散改集等物流方式转变,加快打造生态智慧型钢铁物流企业,提升全省钢铁物流专业化管理水平。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和钢铁物流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进一步增设皮带输送系统,对清洁运输比例达不到80%的,汽车运输部分应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或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汽车,减少车用燃料消耗。借助全省“丝路海运”建设,大力发展钢铁行业大宗资源能源海铁联运。(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加快先进成熟节能工艺普及推广。聚焦原料准备、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等关键环节,优化配煤配矿、提高炼铁炉料球团矿配比等,减少原燃料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推广铁水一罐到底、薄带铸轧、铸坯热装热送、在线热处理等先进节能技术,打通、突破钢铁生产流程工序界面技术,推进冶金工艺紧凑化、连续化。持续优化提升RKEF-AOD双联法工艺能效水平,巩固不锈钢冶炼工艺技术领先地位;进一步加大余热余压利用,重点推动各类低温烟气、冲渣水和循环冷却水等低品位余热回收,提高低温余压余热利用效率。推广电炉烟气余热利用、高参数发电机组提升、低温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低温余热多联供等先进技术,通过梯级综合利用实现余热余能资源最大限度回收利用。鼓励钢铁企业对标能效先进水平实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机、水泵、风机产品,推动在运高效节能电机、在运高效节能电力变压器占比提升,推进环保工程公辅设施能效提升。(省工信厅、科技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能效管理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管理的创新应用。引导企业加大能源管控中心改造力度,拓展能源管控中心功能,建立碳排放和污染物全过程智能管控与评估平台,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LCA(全生命周期评价)理念为基础,加快构建钢铁行业碳排放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提升企业碳数据获取、整理、分析能力和碳资产管理水平,加强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和评价。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积极参与钢铁行业环境产品声明倡议。围绕低能耗冶炼技术,节能高效轧制技术,全流程质量检测、预报和诊断、钢铁生产流程智能控制等升级需求,引导企业实施工艺技术和装备升级改造。鼓励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技术、5G无线通信技术等,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严控煤炭消费增长。积极推进煤炭减量替代消费,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鼓励风能、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行业中的应用。全力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推动氢冶金、低碳冶金工艺技术攻关,通过突破氢能冶炼等先进低碳冶金技术推动降碳,推动钢铁行业产业结构、产品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实现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鼓励钢铁企业发展屋顶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探索智能微电网的高效集成和储能技术的应用,推动分布式能源技术和钢铁行业的深度融合。(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优化流程结构。鼓励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和非高炉冶炼技术,鼓励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通过产能置换转型为全废钢电炉炼钢。积极发展新型电炉装备,替代中、小高炉-转炉生产螺纹钢、棒材、线材等大宗商品。对全废钢电炉炼钢项目执行差别化产能置换、环保管理等政策。(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推动产业低碳协同。全面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有色等产业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钢化联产,利用高炉、转炉、焦炉产生的煤气等副产物为原料,延伸发展化工产品;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推动钢渣以及含铁尘泥的综合利用,持续提升钢渣循环经济价值。推进企业冷却水、生产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立完善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充分拓展国内废钢和进口再生钢铁原料渠道,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推进废钢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废钢回收、拆解、加工、配送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区域型废钢加工配送中心,建立与钢铁企业布局相适应的废钢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废钢回收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增强低碳创新发展能力

建立完善低碳技术研发创新体系。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行业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依托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的创新资源,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产业链式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助力行业核心关键降碳技术研发。(省科技厅、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先进节能降碳技术攻关。依托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聚焦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末端治理,重点围绕副产焦炉煤气或天然气直接还原铁、高炉富氧或富氢冶炼、熔融还原、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工艺、氢冶炼等行业低碳前沿技术方向开展研发攻关,加快前沿节能降碳技术产业化落地,支撑钢铁工艺流程优化,推动无化石能源冶炼。加强现存主流工艺节能降碳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不锈钢RKEF-AOD双联法冶炼工艺进一步提升能效。鼓励龙头企业布局储备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探索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捕集及封存成本途径,引导企业开展转炉喷吹CO2炼钢,碳化法钢渣综合利用等CCUS技术应用。(省科技厅、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钢铁行业碳达峰工作整体规划,坚持系统推进,统筹研究全省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督考核。加强部门联动配合,细化落实各项任务举措,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压实各部门工作责任,严格执行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实施。提高钢铁企业绿色低碳意识,统筹企业发展与减碳,以绿色低碳转型带动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作用,齐心协力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奖补资金,推动财税、金融、节能、环保等各项优惠政策与钢铁行业碳达峰工作衔接,充分发挥中央资金对企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在省、市级技改、节能循环等专项资金中加大支持力度,调动企业低碳转型积极性。贯彻执行“绿色税收”政策,落实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开发设计绿色低碳产品、进行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加大清洁能源使用等方面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省财政厅、工信厅、发改委,省税务局、厦门市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将绿色金融纳入全省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总体方案,建立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加强风险监测,夯实数据基础,加强信息披露。(省工信厅、发改委、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绿色低碳标准引领。聚焦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建立完善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填补不锈钢绿色低碳发展标准缺失。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定高水平的低碳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标升级。进一步加强基础支撑,完善基于生产全流程的碳足迹核算方法、碳减排成本核算方法,科学评估行业碳减排成本与收益。探索钢铁产品绿色、低碳认证制度,培育专业的第三方评价、认证机构,提高全省绿色低碳服务水平。(省市场监管局、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培养绿色低碳专业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钢铁行业人力资源统计分析与对标挖潜,依据全省钢铁人才供需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制定钢铁行业人才培养计划。调动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大力培养具有绿色低碳、数字化、国际化及跨产业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碳交易、碳金融等新兴领域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建设一支适应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撑。(省工信厅、人社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本方案执行有效期至2030年12月31日,由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负责解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