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湖州:“小试管”如何通向“大车间”

   2024-07-09 湖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31
核心提示: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谁能在创新上下好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但当下,不少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或者论文里,没能

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谁能在创新上下好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

但当下,不少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或者论文里,没能进入车间、闯入市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0%,大量研发成果未能形成生产力。

如何打通“小试管”到“大车间”的最后一公里?截至去年年底,湖州53家新型研发机构授权发明专利646件,累计孵化和引进科技型企业336家,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四技”服务1727项,探索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湖州模式”。记者日前走访我市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寻找湖州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之道。

“关卡”之困

——不易跨越的“达尔文死海”

业内将科技成果转化比喻为“达尔文死海”,用以形容技术供给与商业需求之间的“生死之海”。记者走访了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发现,科技成果转化至少有三个“关卡”要闯。

第一关,理念的“象牙塔”。

哈工大机器人湖州国际创新研究院于2018年由吴兴区和严格集团合作成立,在选取科技成果上,高度瞄准市场需求。“但一些研发团队的想法往往比较模糊,有些甚至有点不接地气。”该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周义说。

黄周义讲了一个例子,一位大学教授提出一个市场价1万元以下的机器人项目,相信有很大的市场。“但做什么方向、满足消费者什么需求,他都没有想好,这样就有很大的市场风险。”黄周义说,最终这个项目被否决了。

科技团队最终要成立企业,但很多科研人员对于企业的认知有所不足。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湖州科创基地总经理赵夫涛说,“个别高校老师对企业股权架构缺乏经验,比如高校的4个老师感情好,一起办了个公司,每个人都是25%的股权,结果谁也没有决定权。”

第二关,市场的“变色龙”。

科研需要很长一段周期,但市场往往瞬息万变。很多时候,一项技术在今年的市场销路还很好,到了明年就进入了“寒冬”。

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下设8个科创平台,不少都经历过“生死时速”。多年前,中国科学院有一项科研成果——提高鸡蛋里的Omega类不饱和脂肪酸,能更好调节血脂,改善大脑功能,放在该研究院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进行转化。产出的鸡蛋以8至10元一个在湖州超市销售,但因为居民消费欲望不高,销量不佳,最终及时暂停项目止损。

新能源中心则在前几年被撤销。“几年前,新能源中心与湖州本地的几家企业合作开发光伏技术,启动前我们也经过研判。但后来光伏产业走了下坡路,中心技术成果无法‘变现’,维持也逐渐成了难题。”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旭中说。

2019年,哈工大机器人湖州国际创新研究院在调研多家汽车企业后,启动一个工业机器人检测平台的科研项目,“这项技术国内也是蓝海,我们预判有三分之一的利润。”但当年下半年汽车销量萎缩,汽车企业不愿花重金购买检测平台,研究院当即终止了该项目。

第三关,人才的“定心丸”。

“我们在上海招聘一个设计类的岗位,一周收到了150份简历;但同样在湖州,1个月只收到6份。”黄周义讲述着招引人才的不易。

不少新型研究机构研究院也有同感,“孵化企业对中心来说是一件骄傲的事,但研发团队的很多人员都会去企业,这又成为中心一件头疼的事,人才队伍的快速补位并没有那么容易。”

“慧眼”之识

——助“潜力股”潜入蓝海

在走访新型研发机构中,接连不断的“打法”给了科技成果转化“闯关卡”不少启发。转化的漫漫长路上,找到合适的科技成果是关键的第一步。

一条腿呈跪姿穿上智能假肢,在研发人员的搀扶下缓慢行走、上坡、半蹲……7月2日,记者在浙江臻行科技有限公司内体验企业研发的第五代智能假肢产品。

“它填补了国内大腿智能假肢的技术空白,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目前有300多名残疾人在试用。”臻行科技总经理李哲介绍。

臻行科技是哈工大机器人湖州国际创新研究院在2019年孵化的企业。黄周义对研发团队刚来时的印象很深刻:“他们当时没确定做什么方向的假肢,我们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研判,认定它有不错的市场前景,为它提供了研发支持。”

判断科技成果是否适合产业化,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是否有“慧眼”的表现。黄周义说,他们每项科技成果是否开发,不由研究院研判,而是邀请“外部专家+行业专家+金融专家”组成的团队分析判定。

“赛道切得越细,往往胜算更大。我们选取的项目往往很小众化。”黄周义说,前年研究院入驻了一个VR应用研发团队,产品只在特定场合使用,今年就已经商业化应用了。

得益于这套甄别机制,该研究院目前孵化引进企业12家,产值超1.6亿元。

除了选好项目,能择时推出好的成果,适时淘汰落伍项目,紧跟市场节奏,也是我市不少研究院“慧眼”的体现。

湖州申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上市标准化试剂盒产品40余种,近年来营业收入均破亿元。申科生物由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孵化,产业化道路可谓一波三折。依托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的科技成果,从动物饲料到保健食品再到如今的检测试剂盒,最终站稳了市场。

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2019年在湖州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是我市最早设立的首批研发机构之一。“10多年来,研究院和下属中心一同研判科技成果投入市场的可行性,不断试错、及时变道,最终进入最佳的市场。”张旭中说。

为了让新型研发机构慧眼更慧,我市还构建了市域区县全覆盖的科技大市场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5家科技大市场。“在平台上,企业可以发布产品需求,研发团队能够领单,让科技成果转化事半功倍。”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处相关负责人说。

“瓶颈”之破

——让科技项目如鱼得水

在业界看来,实验室是“从0到1”,转化为产品是“从1到10”,产业化为商品则是“从10到100”。当前,不少科研成果完成了“一张纸”到“一件产品”的第一步,但若实现到“一笔钱”的跨越还需多方支持,为研发团队提供一身“外骨骼”。

今年2月,上欧科技(湖州)有限公司获得浙大湖州科创基金天使轮投资,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入于泛半导体制造中的光学测量与检测装备的研发。上欧科技是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孵化的企业,被列入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实施的“科技+人才”雨露计划,得到了从资金到政策的多方位支持。

这背后,是该研究院一院一园区一基金一持股平台的“四个一”模式。赵夫涛介绍,一院是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专注创新研发;一园区是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湖州科创基地,负责投融资对接、创业载体建设与运营等工作;一基金是科创产业投资基金,为项目注资;一持股平台是研究院知识产权作价投资,是为自己造血。

目前,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已成功孵化38家科技企业,基金已完成注资1500万元,除了上欧科技之外,超钠新能源完成亿元A轮融资,比羿激光等公司初步达成投融资意向。

为科技成果找“东家”,助力其转化的最后一跃,成为新型研发机构实力的重要显现。在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孵化的老企业牵手新科技的故事,成为了一则美谈。

上月下旬,在第六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上,来自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的“一种复合改性牛奶酪蛋白——多酚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项目,最终以585万元成交。该项目牵头人为刚入驻研究院的浙工大研发团队,购买方是研究院孵化的湖州维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我们引入了研发力量、扩大了产能,浙工大研发团队获得了资金、找到了产业化方向,研究院也引入了优质的项目。”维义生物董事长王威说,研究院内建有莫干山产业创新园,为项目解决了厂房问题,他们计划于今年底完成装修及设备安装。

当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今年初发布的科技政策,就提出鼓励市场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推动“浙科贷”“人才贷”增量扩面,加快发挥科创母基金质效,引导各类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同时,为了让更多人才安心留湖,湖州也在助新型研发机构“松绑”。近年来,湖州推动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目前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已经成为赋权试点单位。“研究院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该研究院科技发展部部长智鹏鹏说。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州还将推广专利池“先用后转”试点、建立湖州地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模式,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大车间”和“大市场”。

(来源:湖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