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两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缘何花落渭南高新区?

   2024-07-19 渭南高新区
50
核心提示:不久前,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正式出炉。由渭南高新区企业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的两个科研项目成果榜上有名,并分别获得

不久前,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正式出炉。由渭南高新区企业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的两个科研项目成果榜上有名,并分别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继渭南高新区企业获得202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来,渭南高新区在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上取得的又一次优异成绩。

作为陕西省科学技术领域最高荣誉,渭南市此次共有8个项目获奖,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其中,渭南高新区企业获奖项目分别是由陕西秦云农产品检验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饲料品质关键因子快速精准评价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和渭南陕煤启辰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煤岩采动能量——裂隙联动演化与卸压瓦斯高效抽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从获奖项目不难看出,渭南高新区此次斩获陕西科学技术奖励的主体都是企业,其获奖领域同全区“4+N”产业体系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彰显了渭南高新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活力

企业创新能力是否强、创新主体作用是否突出,与所在的发展环境有着必然的关系。作为国家高新区,经过沉潜蓄势、厚积薄发,渭南高新区有着深厚的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土壤。

完成体制机制改革以来,渭南高新区将打造“产业、创新、人才、开放、改革”5个高地作为全面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抓手,推动创新要素进一步聚集,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成效进一步凸显,有力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渭南高新区高度重视企业作为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熟悉市场动态、洞悉用户需求和对技术感知敏锐、对趋势把握准确等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服务供给能力,从营商环境、项目申报、金融服务、政策激励、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资源的集聚地,也是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耦合、互动的“加速器”。渭南高新区紧抓省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布局机遇,加速陕西省秦创原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渭南分中心及秦创原陕西科技大学(渭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用好中创高科云谷、云乾萌豆芽众创空间、白禾朵双创基地等特色科研创新载体,全力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

作为科技力量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既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来源,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渭南高新区紧密结合发展实际“所需”,借力高校、科研机构“所能”,先后与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团队,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团队建立“科研+产业”合作机制,与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常态化人才引育、技术协同关系,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渭南师范学院签订三方合作协议,通过“校政企”携手,贯通从研发、转化到落地应用的全流程创新链条。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渭南高新区始终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第一要素不放松,实施“智汇高新产才融合”发展措施,厚植科技创新“沃土”。针对全区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实际,渭南高新区努力开辟多元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积极探索“生产、生活、生态”人才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创投”人才发展体系,为人才成长成才搭台架梯,形成了一支由11名国家级人才、30名省级人才人、149名市级人才组成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成为渭南高新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

在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和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下,渭南高新区累计培育4支科研团队,占全市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30%以上,倾力打造的渭南3D打印科技企业孵化器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A类)”等次,成为全省地市级唯一获奖的科创平台。仅今年上半年,渭南高新区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89亿元,38户企业获批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奖补、省级中小技改项目等资金2080.9万元,全区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及其投入强度达到7.38亿元,创历史新高,排名居全市第一。

科技创新没有“休止符”,只有“快进键”。如今,渭南高新区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逐步延长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阶梯发展链条,充分激发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与此同时,渭南高新区还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协助企业争取中省市科技政策支持,加大技术交易合同力度,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断厚植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