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江北: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 创建标杆性产业技术研究院

   2024-09-06 创新浙江
46
核心提示:宁波市江北区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积极发挥研究院创新策源作用,形成“平台提质+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研究院建设体系,

宁波市江北区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积极发挥研究院创新策源作用,形成“平台提质+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研究院建设体系,助力全区“三支队伍”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入选2023年“科创中国”融通创新组织榜,成为全国年度评选的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争做“领头雁”  建设高能级创新江北平台

全方位统筹建设。统筹整合市、区两级资源,运用研究院分类分级评价结果,结合江北“133”产业集群建设,明确研究院建设发展定位、功能和重点任务等,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支持、扶优扶强”原则,助力研究院发展。市、区两级财政累计给予研究院政策支持6.4亿元。

全要素支撑建设。强化市、区和属地园区联动,发挥研究院联席会议作用,整合人才服务清单以及企业技术需求清单,构建“1+N”的研究院网络服务体系,多部门协同解决研究建设场地、人才引进等需求。今年支持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并获取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全过程保障建设。迭代科技政策、优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思路,形成“政策奖励引导+上门走访挖潜+专家申报辅导”服务模式,全过程保障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申报成功率。今年6月,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深远海能源资源融合开发与安全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认定为宁波市重点实验室(A类)。

锚定“硬科技”  发展新质生产力江北阵地

汇集科技人才。按照“主动作为、精准对接”工作思路,通过“走基层、送政策”方式主动与研究院配合,持续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扩大政策知晓范围,招引高端科技人才。今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落地国氢科技宁波研究院。数据显示,区内产业研究院累计引进国家级人才19人、省级人才9人、市级人才40人。

发挥青年力量。支持博士后参加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揭榜领题等论坛赛事,助力博士后主持国家级、省级等科研项目及企业技术服务项目,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今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成功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博士后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及获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等30余项。

突破技术壁垒。支持研究院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研发投入,辅导向上申报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助力在优势细分领域形成关键技术、瓶颈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今年年初,搭载国氢科技宁波研究院自主研发“氢腾”船用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船舶“西海新源1号”顺利下水。

建立“全链条”  探索成果转化江北模式

搭建对接新桥梁。创建“科技新链心·新质荟谈”主题沙龙活动品牌,分领域邀请研究院学术大咖与江北相关企业家谈技术、聊需求,完善“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机制,解决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难题。据统计,区内研究院共承担企业横向项目超150项,项目金额约7000万元。

探索开发新路径。聚焦江北区内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出台鼓励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专项支持政策,推动“项目方投入+政府补助+政府性基金+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目前,宁波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建设的全区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均通过初审。

打造转化新生态。江北区科技局、财政局等多部门协调配合,定期召开专班会议,上下联动助力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注册成立产业孵化公司,优化迭代“先项目、再平台、后转化”路径,打造“全场景”成果转化生态。今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海洋电缆保护附件专利产业化”案例入选宁波专利转化十大典型案例。

(来源:创新浙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