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访潘建伟院士:量子信息研究的探索者

   2019-09-30 本站综合消息
51
核心提示:2016年8月,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启星地量子通信探索之路。2017年9月,中国

2016年8月,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启星地量子通信探索之路。2017年9月,中国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也是世界首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开通,标志着中国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资料图: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两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围绕量子信息研究与政协履职,近期他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社记者专访。

量子通信,是量子力学与信息学的交叉学科,其中包含若干具体应用。“京沪干线”和“墨子号”主要涉及的,是应用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在遥远地点共享密钥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量子态的叠加原理、单量子的不可分割性保证了量子密钥的不可窃听与传送信息的不可破解,因此,“量子密码术”是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不久的将来,技术验证和安全攻防检测逐步完成,并形成量子保密通信标准之后,量子保密通信的产业化应用应该会很快。”潘建伟预测。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中学时就被物理学吸引,他说,进入高等学府,更希望做出一番成绩。

那时潘建伟很“傲气”,想着不用留学,就在国内出成绩。然而当时国内条件差,做实验,仪器不全;搞理论,仅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有较完整的国际物理学期刊,更缺少参加国际会议的经费。他意识到,必须迈出国门求学。

1996年,潘建伟负笈奥地利,师从维也纳大学量子物理研究领域著名学者Anton Zeilinger教授。

刚到两个月,他独立思考出了等价于量子态隐形传输的理论方案,兴奋地在小组晨间会中发表,却没有一人表现出兴趣。失落中,导师告诉他,这项研究1993年就被提出来,研究团队已就此立项。“当时感受特别深,科研创新一定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融入国际学术大家庭。”

1999年,潘建伟作为第二作者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取得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突破性进展,英国物理学会将其评为世界物理学年度十大进展,美国《科学》杂志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潘建伟说,只要走出去了,我们不会落后。

不久,潘建伟的母校中科大时任校长朱清时向他发出回国邀请,可以博士毕业生身份破格任教授。

朱校长的邀请让潘建伟非常感动,并且回国做贡献本是初心。在这位开明校长的爱护下,他一方面继续在欧洲做科研,另一方面,从2001年起筹建中科大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

随着潘建伟工作重心回到中科大,科研团队逐渐成型。2011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式立项,2013年“京沪干线”立项。量子保密通信在中国如火如荼发展。“我们的科研团队已经是国际牵头的第一方阵。”潘建伟底气十足地说。

2013年起,潘建伟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他表示,政协履职工作与科研相辅相成。

潘建伟参加过多次政协双周座谈,与学者们讨论科技金融对科创的支持,并建言国家实验室建设。他说,近十几年,量子信息领域有重大发展,但担心该领域变“热”会引起国内各研究机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期望能进一步完善国家实验室体制,朝着共同的目标一齐做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把事情做好。

“科学家可以在政协提出切身所需,这对国家了解科研领域的动态与需求,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潘建伟说。

逢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回顾三十余年科研路,潘建伟认为,过去国内底子薄,但经过一代又一代志在报国的科学家努力,许多领域已赶上国际前沿。

“现在有了人才,有了国家支持,国家经济也发展到有足够能力支撑科研创新。”潘建伟预期,通过10至15年左右的努力,中国有望率先建成一个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卫星网络,量子通信可望服务千家万户。(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