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名片:文建成,男,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从事水稻品种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水稻教授文建成有两个特别的头衔。无论是作为云南省国际科技特派员帮助缅甸科学种稻,还是作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在云岭大地潜心稻作,地域在变,不变的是他孜孜以求的稻田情怀。
科学种稻胞波情深
在2015年—2017年,文建成7次赴缅甸开展工作,为亚洲农业(缅甸)公司(Asia Agriculture Co., Ltd)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品种提纯、优质米生产、人才培养等提供技术服务。
“在缅甸,大面积连片水稻种植区域里的部分稻田和周围沟渠中都有普通野生稻生长,尤其是在仰光,还看到栽培稻、杂草稻与普通野生稻相间生长。”走近田地,文建成发现当地种植以常规籼稻为主,杂交籼稻处于零星试验示范,栽培的地方品种混杂程度高,多类型品种同田生长,种质资源丰富。不过由于当地生产方式以直播为主,用种量大,且耕作方式粗放,90%以上水稻采用满天星式的播种,平均单产低,亩产量不到200公斤。
既然当地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不如利用起来,文建成结合多年的专业知识,在公司基地开始了研究,最终从1525个不同世代优质米株系中筛选出2个香软米籼稻品种,并开展示范推广5万亩以上,平均每亩产量达到480公斤。其中一个香软米新品种于2017年通过缅甸国家审定(登记),品种名称命名为“伊诺香米”,目前已在缅甸中南部省份大面积推广20余万亩。
“缅甸水稻生产以农场或者种植大户为主,当地播种方式较粗糙,用工成本较高。”文建成结合当地水稻生产方式进行移栽、直播和滚播的水稻栽培技术对比试验,总结出既保持高产,又节省近七成用工的滚直播技术,“滚直播栽培技术免去了育秧环节、减少了移栽用工,是一项优质高效的水稻栽培新技术。”文建成说。
不过,文建成的步伐没有停止,他开始指导开展优质米常规品种的原种提纯工作。在文建成技术指导下,建立了优质米常规品种的提纯、原种繁殖技术体系,为优质米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深耕云稻乡土意浓
俯身水稻田,奔走田野间,这是文建成的常态。他作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充分利用云南优异水稻基因资源,主持育成香软米、有色稻、功能型的籼稻新品种15个,参与育成杂交粳稻品种9个。技术培训500余人次,示范推广水稻数十万亩,新增产值上亿元。
在漫长的时光里,农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弯腰起身造就了云南丰富独特的稻米谷种,成就了云南“六大名米”。文建成结合本土优势,重点突出“六大名米”的水稻品种改良,为遮放贡米、八宝贡米、元阳梯田红米等生产培育新品种。尤其是通过8年努力,结合香味基因、软米基因、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成功实现遮放贡米当家品种“滇屯502”的复壮,这是我国水稻复壮成功的少数典型例子。培育了产量高、抗病强的遮放贡米接班品种“滇屯506”。
云南多山地、坡地,灌溉难是面临的共性问题,让杂交粳稻“上山”,像种玉米一样在山地种植,是拓展云南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新途径。通过联合省州农技部门,云南省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利用自主选育的优质杂交粳稻品种“滇禾优615”、“滇禾优34”,开展多种模式的杂交稻节水旱种。从500米的勐腊县到2200米的宣威市,既有千亩连片种植,也有重点示范展示,同时还在贵州、四川、新疆等省份进行试验示范。
“水稻旱种技术的推广,可发挥云南山地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为云南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文建成满怀自信。
文建成(左一)在缅甸开展技术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