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的创新创业,2022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围绕以创新带创业促就业这一核心目标,突出市场认可导向,通过赛制改革、评委结构优化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实现了大赛与科技型企业培育无缝对接,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创新创业迈上了新台阶。与往年相比,大赛注册企业数和有效报名数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授信及贷款总额超过历年大赛总数,其中完成贷款2.77亿元;大赛累计网络点击量87万次,带动3万余人创新创业及就业。
一是改革赛制,推进创新创业向纵深发展。坚持市场主体培育底层逻辑,在赛事服务、评委结构、宣传活动等方面进行改革,将双创大赛打造成云南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首次引入32家投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参赛企业;首次确立以产业和投融资领域专家为主的大赛评委结构,引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78名产业和投资领域评审专家;首次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届云南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衔接,推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及就业;首次设立“双创大街”和“最佳人气奖”,全面动员大学生、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参赛。
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促使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首次在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开设“科技创新板”,促成1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挂牌(展示),2家企业于复赛决赛期间进入“科技创新板”培育库;促成银行对近80家企业授信4亿元、贷款2.77亿元;复赛、决赛期间现场促成7300余万元的投融资合作意向;32家参赛企业与投融资机构现场签订了投融资协议;弥勒羚羊能源、云南云链未来科技等10余家企业受到风投机构的青睐。
三是突出科技型企业培育,推动大赛与市场主体培育有效衔接。大赛遴选云南部分双创孵化载体及技术交易市场、省股权交易中心现场办公,点对点为参赛企业及团队提供孵化培育、技术转移、上市培育等服务,增加政策可及性,提高企业获得感。大赛期间,向参赛企业及团队推送了17项国家及我省有关科技企业培育和双创孵化载体建设的政策措施;25家企业及团队现场与双创孵化载体达成落地孵化培育意向;发布科技成果供需榜单,20家企业现场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服务;促成10家企业及高校现场科技成果转化签约,签约金额1800余万元。
四是强化宣传,大赛社会影响力大大提高。大赛共有注册企业1172家,同比增长22.7%;有效报名数941家,同比增长23.98%;团队组有效报名数246个,同比增长6%;大赛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中新网、学习强国、科技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等28家中央驻滇及省市级重要媒体关注报道,先后发布200余条新闻报道及图文信息,累计点击量87万次。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做好全国赛企业推荐、培训,做好“一对一”赛后跟踪服务,组织参赛企业参加资本市场项目路演、投融资需求和科技成果需求对接,促进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召开参赛企业及专家评委座谈会,总结经验,提前谋划2023年双创赛事。一是继续优化比赛机制、专家评委结构以及宣传方式,不断提升赛事质量。二是进一步扩大参赛范围,邀请在滇外省(市)商会、省内外投融资担保机构参赛,实现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完善后续服务政策,探索建立风投奖补机制,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四是探索“走出去”办赛,进一步落实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战略,探索面向全国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地区举办大赛,以赛代招,推动更多创新创业资源汇聚云南。五是突出大赛成效,通过大赛选树一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大赛成为全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器”,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并推动云南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赛启动仪式现场
“科技创新板”开板挂牌
银企对接现场服务
比赛现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